不閱讀的中國,令人憂慮

http://academic.ed.ntnu.edu.tw/~scpe/bmb/topic.php?filename=370645&extra=page%3D4

不閱讀的中國人

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路。
http://city.udn.com/57666/5024207

http://b5.secretchina.com/news/13/07/19/505316.html

中國人不讀書,唉

邱彰

https://zh-t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5141668589440&id=100002808314509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

http://blog.yam.com/jdchild168/article/71445038

轉載自:http://news.sina.com.cn/pl/2013-07-17/131227693922.shtml
莎美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絡。他說,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還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這與余長久以來的一個觀點和憂慮不謀而合。全文如下:
我坐在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我同時穿過了很多排iPad。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裏。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註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Kindle、一臺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中也有閱讀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麽在穿梭購物,要麽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中國是一個有著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麽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在公共場合,不管是在地鐵、公交車裏,還是在候機、候車室裏,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感覺是在吵架),不打電話的就低頭發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這在一些較年輕的人群中尤為普遍;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在歐洲,火車的速度也許已經沒有中國的快,火車站的現代化程度也許不再領先,但大部分人還是在閱讀中度過等待的時間,即使打電話也是輕聲細語的,生怕吵到了身邊正寧靜地閱讀著的乘客。
 當然,我知道中國人並不是不閱讀,很多年輕人幾乎是每10分鐘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過於流行也讓我擔心,它們會不會塑造出只能閱讀片段信息而不善於系統分析、論證,只會使用網絡語言的下一代?每年在中國都要湧現一批網絡流行用語或新詞匯,即是證明。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裏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絡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才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在中國龐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低很低的。
 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裏。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羅斯的人均55本相比,以色列人的人均64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實在是少得可憐。
 也許媒體報道的統計數據並不準確,但我們從日常生活的一些現象中,憑直覺也可以感受到中國人是越來越不喜歡看書。
 此前就有人寫過文章介紹,在那些發達國家的地鐵裏,火車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靜靜地看書。而在中國這些場合,人們要麽是在高談闊論,要麽是在打瞌睡,鮮有看書的人。
 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一個萬多人的小鎮,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吧,這是司空見慣的事。在歷史文化名城、炎帝神農故裏——湖北省隨州市麻將館隨處可見,幾乎所有賓館、酒店的每個房間都配備了全自動麻將機,90%以上的城鄉居民家裏都有麻將桌,不論是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沈迷於打麻將之中,(轉帖者註:作為中國周朝發祥地的陜西省扶風縣,還不是如此嗎?!)由於受父母的熏陶,連幾歲的小孩子都會打麻將。短短幾年間,隨州取代了成都,成為聞名全國的"麻將之都"。其經營面積達4000多平米的兩幢新華書店,有80%的面積都出租經營飲食和家電百貿,幾百平米的書店內則是門庭冷落。  麻將館裏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幾乎都是客滿為患的,不愁客源,生意火爆。來參與打麻將的有農民、生意人、退休老幹部,教師、醫生、國家公務員等,甚至很多教師趁中午休息時間,也要玩兩把,自詡"經濟半小時"。可以說,不論文化高低,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幾乎都參與到麻將當中,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業余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為打麻將、上網巴和看電視這三項活動中。
 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遊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來諷刺公務員整天無所事事的話: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說明那時候還有很多公務員在看報紙,但自從網絡化辦公後,網絡帶來的海量閱讀信息反而沒有人讀了,報紙更是無人問津。我到過中國不同部門的辦公室,很多人或公開或偷偷摸摸在網上鬥地主、玩遊戲。打牌戰況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於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更是感嘆抽不出時間來讀書,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從愈演愈烈的論文抄襲、剽竊來看,他們之所以冒這樣的風險幹這樣見不得人的勾當,說明這些學者寫不出東西來了。寫不出東西的學者,肯定是沒有及時給自己充電,老本吃完了,才會江郎才盡。一個經常讀書學習的專家學者,哪有寫不出東西的道理。
 去年,我在北京與出版界的朋友一起聊天,一位出版社的總編輯這樣感慨道:現在中國寫書的人比讀書的人還多!這話也許是笑談,但現在買書的、讀書的人越來越少。這確實讓人擔憂。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錯,不光國家與社會都離不開書,人類也離不開書。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材的競爭,終身學習是提高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競爭力的不二法門,而閱讀又是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人這樣低的閱讀量,這樣低的文化素養,能讓中國可持續發展嗎?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嗎?我看有點懸。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民文化素質偏低,直到近幾年才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而上述國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家庭和社會也缺少讀書的氛圍;三是國家一直在實行"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同時,應試教育剝奪了孩子們的閱讀的興趣和權力,這也最重要的因素;四是好書越來越少,內容不吸引讀者。中國每年200多萬種新書,去除評職稱用的,市場投機的,粗制濫造的,以色情、愛情為主,思想品位高一點的,值得一讀的也就是少量的引進版圖書。
 讀書這種習慣要靠從小培養。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主要靠學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家長和教師認為學習就是做作業。所以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叮囑學生的一句話:回去把作業做好。而家長督促學生的一句話就是:作業做好了嗎?從沒有人問:今天看了什麽書?在學校看課外書被老師沒收,在家裏面躲著家長看課外書絕不是傳說。讀書並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你只要在學校走一轉,你還有可能聽到校長或教師無所謂地說:我最不喜歡看書。很多學校的圖書館都是擺設,很少有學生去借閱。而家長只知道給孩子買玩具,買食品,卻不知道給孩子買書。我估計,在中國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擁有50冊藏書的肯定不多。
 中國人都為了金錢和權及利而拼搏。孩子讀書為了考取名牌大學,將來有個好工作,並非按自己的興趣去讀;成年人讀書為了晉級或考取公務員;政府重視的是高文憑人才而不是知識,那麽讀書何來快樂?關鍵的關鍵是如何讓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而以色列的猶太人更甚,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猶太人人均每年讀書達68本之多。猶太人有個習俗,當孩子出生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舔《聖經》上的蜂蜜,通過這一舔,讓孩子對書產生美好的第一印象:書是甜的。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家裏突然起火,你首先會搶救什麽?"當孩子回答是錢或鉆石時,母親會嚴肅地告訴他:"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應該搶救的是書!書裏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鉆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因而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即使在乞討,他們的身邊總會帶著每天必讀的書,更別說衣食無憂的人了。在猶太人眼裏,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在以色列書刊價格非常昂貴,每本書的售價在20美元以上,每份報紙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對購買圖書和訂閱報刊都十分慷慨。這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國家,持有借書證的就有100多萬人,是全世界人均擁有圖書最多的國家。
 這裏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安息日"是以色列猶太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動日,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裏靜悄悄地讀書。
 而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購書20本,比同地區的西歐人要多得多,而我國上世紀90年代統計,平均每人每年購書只有5本,現在還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達500萬以上,占人口的1/4還多。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時間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而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血統的人占18.5%。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國家的糧食不夠吃,還要以石油換食品,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而且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他們憑著聰明和智慧,創造出驚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可謂數不勝數,既有火柴、圓珠筆這樣的小物件,也有電話交換器、變壓器、汽化器、電視顯像管這樣的尖端產品。據說,上世紀80年代是匈牙利人發明的黃金時代,平均每年的發明專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稱是名副其實的"發明大國"。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沈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所謂"讀書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有人感嘆道:"當今社會識字的人多了,讀書的人卻少了。"很多人把寶貴的時間耗在推杯換盞、打牌搓麻將、歡歌勁舞等娛樂應酬中,卻不願花時間認認真真地讀幾本好書。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美國人,印度人,與華人在積極程度上的差異

http://winston-zh.attlin.com/2013/11/blog-post_13.html#!/2013/11/blog-post_13.html

天上人間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print.php?itemid=1547

文/安 妮
  
以前在中國,常聽人說:黃種人在美國很受歧視,屬三等公民。黑人是二等,黃種人連黑人都不如。又經常聽說:最恨黑人。他們不讀書,吸毒,打架,是犯罪的象徵。到了俄羅斯,常聽到中國人說:討厭那些俄國人,他們貪婪,搶劫,一天到晚酗酒,睡覺,是凶惡的北極熊。也說:看不起東歐人。因為幾十年的共產主義,使東歐的國家和人民都成為貧窮、落後的象徵。
  
來到美國后,又常聽人說:墨西哥人沒文化、笨,只能幹苦力,做最低下的工,還愛小偷小摸。還聽人說:看不起越南人、柬埔寨人,他們又瘦又小,骨子里全是欺詐,不誠實,背后坑人。在華人中,台灣人看不起大陸人。因為大陸人看起來又窮又土;而中國人又看不起東南亞一帶周邊小國人,因沒什麼文化……。  
總之,西方人看不起東方人,白人看不起黑人,大國人看不起小國人。富國人看不起窮國人,內地人看不起外地人,城里人看不起鄉下人……,這些情形我們都經歷過,這些觀點,我們也都認同過。  
但當我成了基督徒以後,特別是進了“洛杉磯國際神學院”以後,對于各種人的看法,特別是對以上的觀點,才有了較大的改變。
  
在我們國際神學院里,教授中有美國人、中國人、韓國人、泰國人……。學生中有中國人、香港人、台灣人、韓國人、南美人、中東人、非洲國家的黑人、俄國人、印度人、印尼人、緬甸人、泰國人……。
  
每天,大家一起上課。我發現,無論是黑人、白人、南美人、小國人、大國人、任何人,只要他們努力,都可以學的很好。一個黑人能流利地講英、法、俄等五種以上的語言;一個東南亞小國的學生拿了全“A”;一個印尼的學生則是全校的模範生……。  
在宿舍里,同學們每周有共同的崇拜、讀經、禱告、唱詩。晚餐也由同學們輪流做,大家一塊兒吃。每個人都有機會做出自己的家鄉菜、拿手菜,都能品嘗到不同國家的飯菜,像一個國際大家庭。在中國受共產主義教育嚮往的國際大家庭,沒想到,在這裏卻体會到了。這些人類嚮往的美好的理想、境界、在基督里、在神的大愛里,都實現了。這時,我更体會到神的愛,是無限的,是超國界,超民族,超過一切的。我們的神是全世界每個民族、每個人的神,他愛我們世上的一切的人。無論我們來自哪里,哪一個貧窮、落後的角落,無論我們多麼卑微、渺小,無論我們多麼偏狹、自私、互不相愛、互不接納,可他仍然愛我們,接納我們這些有罪、卑微、不配的人。  
沐浴在神無限、偉大的愛里面,我們還爭什麼?東方人、西方人、亞洲人、歐洲人、美國人、中國人……我們都像塵土一樣卑微的人,可是神都仍然愛我們,救我們。  
所以,作為人,最要緊的,趕緊做神的兒女。我們不再受我們屬于哪一類人、哪一等人轄制,我們相親相愛,互相寬容、接納。  
做了天國的子民,我們還在乎我們來自地上的哪一國、哪一族嗎?
  
作者來自四川,現在美國洛杉磯進修神學。

「Pao」讀一本英文書 了解一段華人移民史(組圖)

http://tw.aboluowang.com/2014/0103/361416.html

阿波羅新聞網 2014-01-03 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