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而不學則AI
H:「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記憶本身「攝入易提取難,攝入難提取易。」體驗,試錯,閱讀。「愛買書的人不一定真讀書,很多人只不過是藏書而已。批判式性思考 : 帶著腦中的疑問去閱讀。」我的讀書方法論(下):我的讀書時間「重複看、重複看、重複看;將好書讀很多遍,勝過去讀很多書。」「真正「閱讀的目的」應該是要為了改變人生,在真實生活中產生效益的——提高職場生涯的發展、取得人際關係的和諧,或是獲得個人能力的成長等等。」樊登在《讀懂一本書》說:「大概集中讀了一百本書以後,我能明顯地感覺到自己讀書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輕鬆,而且很容易抓住重點。」應了古人陳壽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華杉:「時間管理方式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每天5-7點的時間固定閱讀、寫作而已——在上班前,把最精華的時間留給自己。他說 : 平均一天寫2000字,一年就是70萬字,20年1400萬字,也不佔用工作時間,耽誤什麼事兒。」
20250824W7
網路資料: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問則驕
問而不學則AI
人生的智慧,無處不在!
閱讀是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最快最好的方式。
《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
讀書都是一件很棒的事。讀書能增進人的思考能力,豐富想像力,並在痛苦時給予人前進的力量。
「閱讀力」是長期成功的強力預測指標,因為它直接影響認知發展、學習效率與心理健康。
蒐集了許多閱讀專家和成功人士——如李笑來、華杉、周嶺、萬維鋼、李叫獸、羅胖、吳軍、采銅等人的看法。
所謂的體驗,通俗地說就是來自我們五官的感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當我們看到某一事物的時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種體驗。
比“體驗”再高級一點的獲取知識的手段,就是“試錯”(Trial and error)。
在“試錯”這個手段的基礎上,更聰明也重要得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是通過“觀察”。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得知他人的“體驗”和“試錯”結果——即所謂的“經驗”。
電影《卡薩布蘭卡》:你的氣質里,藏着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三毛:「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它仍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以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楊絳先生:「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華杉 : 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要幹的事都有別人幹過,所謂“原創”,就是我們不知道別人幹過,孤陋寡聞而已。
華杉: 書不一定要馬上讀懂,實際上所有的書都不可能完全讀懂。因為書不是讀懂的,而是對照你的經驗、作者的經驗才懂的。懂,是一種共鳴。有時是先有經驗,讀書對上了。有時是先讀到書,後來印證了。
吳軍:「 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應該建立在基線上(你可以理解成”直到今天為止人類所掌握的工程知識”),而不是從它的下面開始做起,這一點很重要。為什麼民間發明家花了一輩子時間搞出來的發明,除了讓人家笑話,沒有什麼實際價值呢?因為他們的起點遠遠低於這個時代的基線。」
王陽明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如何學習》的作者亞當·羅賓遜說:所謂速讀,就是快速找出哪些是不需要讀的;所謂略讀,就是瀏覽一篇文章後,決定什麼是重要信息。
樊登在《讀懂一本書》裡說:大概集中讀了一百本書以後,我能明顯地感覺到自己讀書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輕鬆,而且很容易抓住重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釋義是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出處是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閱讀是一個三步驟的過程 : 注視、掃描和處理。
閱讀,是為了理解,而理解這事兒,慢,即是快;快,便是無。
速讀對比於精讀,核心概念不一樣,一個是找答案,一個是找問題。
進入一個陌生領域,首先要從閱讀“正統”文獻或者作品開始,或者你也可以說是原著和經典。
《不可能得技藝》作者”科特勒”建議你找其中五本書來讀。
第一本是通俗易懂的暢銷書。
第二本是熱門書,通俗性稍弱一點,技術性稍強一點。
第三本是專家的視角。
第四本是一本真正的硬書,是最難啃的一本,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寫給專家看的書。
第五本是關於領域未來走向的書,它能讓你感知到最前沿的東西。
這五本書其實只是象徵代表。如果你要做學問的話五本書遠遠不夠。
不可能的任務:創造心流、站上巔峰,從25個好奇清單開始,破解成就公式
The Art of Impossible: A Peak Performance Primer
作者史蒂芬‧科特勒
原文作者Steven Kotler
譯者楊景丞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墨刻
出版日期2021/10/21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如何才能完成你心目中不可能的任務?
要怎樣才能打破我們的限制、超越我們的期望,並將我們最大的夢想變成我們最近的成就?
作者認為,成就「不可能」有公式可循。
當我們看見不可能化為可能時,我們見證到的是4種技能交織而成的成果:動機、學習、創造力和心流,能夠熟練地運用,並經過顯著地增強。
透過大量的案例與生理學的解釋,作者解析出上述4種技能和大腦之間交互運作的關係。我們會看到這些能力是如何影響大腦和身體,運用這些知識加強心流,可讓自己在通往不可能的道路上加速前進。
本書特色
刻意練習真的有用嗎?
許多人相信,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者,10,000個小時的「刻意練習」是必要的。但真的是如此嗎?許多極限運動者的案例顯示並非如此。為何有人可以在5天內學習13項困難的技能?其中是什麼祕訣有助於達成不可能的成就?
破解創造力!
如何讓生物機制幫助我們,而不是拖累我們?作者提出了7 種練習方式。他也告訴我們,大腦的3大網絡如何聯手產生創造力,以及它們如何以不尋常的方式合力運作,使心流發生。
奇妙的心流!
心流就是大腦創造力的超速運轉,它能模仿4歲孩童的發明創造力,卻不會有4歲大腦的缺點。要在生命中真正地培養心流,就要把心流觸發因子納入生命中的每個面向。
不可能的成就其實就是一張檢查清單。
如果你完成了今日明確目標清單上的所有任務,這代表你又離崇高、困難目標更進1步,代表著你肩負著任務,而內在驅力正在發揮功效。持續繼續堆疊小小的勝利,其中有些勝利能產生心流,就可以增加你的衝勁,持續往前進。
目錄
推薦序/王永福 化不可能為可能
推薦序/楊斯棓醫師 能自由進入心流狀態者得天下
引言:達成不可能的公式
第一部:動機
01動機解碼
02熱情的成分
03完整的內在驅力堆疊
04目標
05恆毅力
06凶猛的習慣
第二部:學習
07不可能的成分
08成長心態與事實過濾機制
09閱讀的投資報酬率
10不簡單的萬用學習五步驟
11技能中的技巧
12更強大
13情商的80/20法則
14成為超人的最捷徑
第三部:創造力
15創造力優勢
16破解創造力
17持久的創造力
18創造力的心流
第四部:心流
19解碼環
20心流科學
21心流觸發因子
22心流的循環
23總結
後記
致謝
附註
收回
序
推薦序 化不可能為可能
看到書名「不可能的任務」,不曉得你會不會想:你又沒想要成為極限運動員、或是創辦跨國大企業、或者是像電影情節一樣出生入死,那這本書對你會有幫助嗎?
答案是:很有幫助!而且在我身上,這些方法一而再,再而三的有用!讓我實現了許多原本認為「不可能」的目標,完成過去「想不到」的任務!
先看一下以下的5個目標:完成博士學位/推出一個成功的線上課程/出版一本書/拿到合氣道黑帶段位/完成113KM鐵人三項挑戰。如果我說,要在一年之內「同時」完成上面這些事情,你覺得像不像是「不可能的任務」呢?
答案是:我在 2020 年的一整年內,完成了其中 4.5個,拿到了博士候選人資格、推出一個破記錄的《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出版了書、拿到了合氣道黑帶、也用6個小時40分完成了鐵人三項 113 公里的挑戰。
雖然我可以同時完成了這些別人看似困難或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把其中的方法跟技術寫在我的書《工作與生活的技術》中,但我有時也很好奇「為什麼我可以?」,在實現不可能的任務背後,有沒有哪些共通的秘訣或公式?可以讓我持續的維持好的表現?而不止是曇花一現?
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動機、學習、創造力、心流,這四個要素是真正的關鍵!
《工作與生活的技術》《教學的技術》《上台的技術》等書作者
頂尖企業講師與簡報教練
王永福
推薦序 能自由進入心流狀態者得天下
作者定義心流為:「一種意識的最佳狀態,我們能感覺到最棒的自己,並拿出最頂尖的表現。」
處於心流狀態的學習者(泛指從幼稚園到大學、研究所的學生或是任何一位畢業後的終身學習者),學習能力跟記憶力都提升(作者甚至用了暴增一詞),較耐得住疲憊,不容易覺得辛苦,與人協作能力也上升。沒有進入心流狀態者,老是覺得眼前的關鍵字或觀念記不住,很容易一下就喊累,本身同理心不夠,協作能力也差,遇到困難很快就放棄。
上述段落的學習者,若用傳記作家、極限運動員或心臟外科醫師一詞來抽換,都能讓人很快明白為什麼進入心流狀態的專業人士,可以成為同行的佼佼者,經典汽車廣告詞「耐操、好用、拚第一(台語發音)」傳神的敘述了進入心流狀態的樣貌跟後果:「耐操」就是耐得住疲憊,「好用」就是泛指整體能力佳運作順暢,「拚第一」就是邁向不可能,一直挑戰不可能、刷新紀錄。
《人生路引》作者
楊斯棓醫師
博客來介紹:
讀懂一本書:3300萬會員、22億次收聽「樊登讀書」創始人知識變能力的祕密完整公開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0/04/01
內容簡介
讀書不是為了賺錢,但學會讀書,才會越來越值錢!
學會閱讀三「不」要領:
□ 閱讀不求快:一週消化1本書,一年精讀52本,掌握方法勝過收集書單。
□ 吸收不求全:600頁也能濃縮到50分鐘,聰明抓取核心,為自己節省時間。
□ 知識不白學:創業、職場、親子、科技、歷史、哲學、藝術……教你在書中找到解決人生問題的答案。
目錄
推薦序/讀懂書,讓人生擁有更廣的選擇和格局 大亞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夥人 郝旭烈
推薦序/養成閱讀習慣讓你變得不一樣,活得更好! SmartM大大學院創辦人 許景泰
自 序/我是一個用讀書改變自己生活的人
01會讀書,更要會「講書」
複雜時代,閱讀是大眾「反脆弱」的武器
你焦慮嗎?如何從「單向度的人」變為「多向度的人」
「講書」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學習方法
02工科男的講書之路
辯論隊培養我正確發聲和控場
培養幽默感,吸引眼球
第一次實戰:三本書撐起一門課
刻意練習= 時間×積累
學會講書,為知識鬆綁
講書的五種必備能力
對待講書,要有「將然」的心
03一年只選五十二本書,標準是什麼?
對於讀書的五大誤解
選書原則
一、TIPS原則
二、科學性是選書的第一標準
三、具有建設性的好書值得你讀
每本好書都自帶使命
04如何讀懂一本書?
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夠讀懂多難的書
知識的自我反芻
05把書讀薄:如何解構一本書?
閱讀前需要摒棄的壞習慣
帶著目的閱讀v.s.自由閱讀
開宗明義: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
熟悉書的寫作背景
最有價值的部分:書中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
畫龍點睛,一句話總結價值升華
圖書畫線有學問:什麼才是精華?
06內容的再創作,如何組織一個講稿?
講書前要了解的兩個大原則
原文和再創作的比例及尺度
講書最重要的步驟是「構建坡道」
要不要寫講稿或書摘?
07開口講書,還需要做這些準備
複習心智圖,重新熟悉內容
調整心態,講書不為取悅聽眾
聰明地和聽眾互動
對方認知水準比你高,你該如何講書?
如何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不斷地拓展認知的邊界?
08學會繪製心智圖講書,掌握知識輸出方法論
「樊登讀書」心智圖繪製法
經典私家心智圖大公開
附錄 給未來講書人的一封信
序
自序
我是一個用讀書改變自己生活的人
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
我小時候很不喜歡讀書,曾經認為「讀書很苦」。
我父親是一位數學教授,受他影響,我很少能讀到與數理化無關的書。有段時間,我把讀書和考試視為生命中最大的「敵人」。
二OO一年,我在西安交通大學完成碩士學業後,進入中央電視台的《實話實說》節目組。剛開始工作量不大,我總擔心節目的未來,加上那段時間在生活上受房貸壓力困擾,我整天焦慮惶惑,無所適從。
沒辦法改變外在環境,那就只能努力改變自己。我心想,讀書也許會改變我的未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拿起了《論語》。「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書中的這幾句話讓我豁然開朗,壓力瞬間得到了紓解。讀完《論語》,我的心態平穩了,不再憂慮,而是想著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斷完善自己。我從未想過《論語》是天下最厲害的「治癒書」。
實際上,那些讓你苦思冥想的問題──關於愛情、升職加薪、創業,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而且這些問題中的大部分都已經被人解決,寫成了書。可以說,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所以,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慮,不妨開始讀書。
大量閱讀,答案自現。
讀書給了我為生活「增量」的勇氣
後來,我以客串嘉賓的身分給企業家講課,運用自己積累的主持技巧,使講臺下原本昏昏欲睡的企業家們興致盎然。於是漸漸開始有大學邀請我為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班講課。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聽得津津有味,下課時還意猶未盡,請我推薦書單。我每次都非常認真地列出書單,他們會很仔細地記錄下來。
但奇怪的是,事後在我追問他們是否看過我推薦的書時,很多學生都說「買了」,就沒了下文。這讓我明白,光列書單不行,必須把書的精華提煉出來發給大家,但這樣做的結果依然是有人不願意看。
直到微信群盛行,我嘗試了一次微信群直播講書,沒想到這種方式深受學生喜愛。這次意外的收穫,使我深受觸動──原來大家喜歡這種把書「講」出來的學習方式,這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於是我乾脆把課堂搬到網路上。讓沒有時間和能力讀出精髓、讀出味道的人,也能走進書香世界,體會到讀書的樂趣,獲得真正的改變。二O一三年,樊登讀書會也就這樣成立了。
在此之前,我壓根沒有經商的經歷,創辦「樊登讀書」時,我所有的方法幾乎都是照搬硬套,就是書上怎麼寫我就怎麼做,我甚至要求員工有什麼想法和改變都要告訴我這是哪本書上講的。我當時的想法特別簡單:書上講的未必全對,但總比自己想的強。
讀書給了我為生活「增量」的勇氣。別看我敢做「樊登讀書」,當時我可是連PPT(簡報)都不會做的人,我最高的IT(網路技術)能力,就是發電子郵件。但我還是去做了。
讀書會讓一個人充滿力量和使命感。你想為這個社會解決什麼問題,這才是做一件事時最重要的出發點,而不是說你會什麼。即便你什麼都不會,只要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努力去學,去讀書,你就都能夠學會。
閱讀「不舒服」,練就強悍的自學能力
現在,「每年一起讀五十本書」已成為「樊登讀書」的口號。我經常和朋友說:「別人家的書論本,我們家的論捆。」從浩瀚書海中找出值得分享的書,我一直樂在其中。
二十一世紀,人們對於閱讀、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但問題是很多人沒時間讀書,或者讀書效率很低。「樊登讀書」一方面是把自己讀過的書講給大家聽;另一方面是在解決人們身心安頓的問題,事業、家庭、心理這三個方面是我們共同面臨的考驗,我希望透過讀書會這種模式,幫助更多人養成閱讀習慣,透過有效的知識傳播來提升人們的生活幸福感。
社會已經進入指數級增長時代,一個人在學校學的知識往往無法與社會很妥適地銜接。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學能力,不能快速地透過閱讀提升自己的知識水準與能力,他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
直至今日,我仍然信奉「不舒服」的讀書原則,一本書讀得太舒服了,反而容易故步自封。所以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就買書來看,看不進去也要堅持。我是一個非常相信書的人,透過讀書解惑,我看到了知識的力量,感受到了知識對生活的影響。
讀書改變生活。現在回想起來,我從不愛讀書到痴迷讀書,再成長為一名講書人,這個轉變歷程是我人生中一筆很重要的財富。在我心中,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我始終堅信,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與挫折,總有一本書能指引我砥礪前行。
同時,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讀書人的隊伍。讀書不一定能使我們成為影響世界的偉人,但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註1 樊登讀書會現已正式更名為「樊登讀書」,以下均稱「樊登讀書」。
推薦序
讀懂書,讓人生擁有更廣的選擇和格局
大亞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夥人 郝旭烈
讀書,原本就是一個難得機會,和各個不同領域大師學習交流;不管是有著時間距離的歷史古人,抑或是有著空間距離的現代巨擘,只要手中有了他們著作,我們便能恣意狂飲智者們知識精髓的瓊漿玉液。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的型態和傳遞或許有所不同,但是一本好書所代表的通常是作者有系統、有架構、有驗證以及有邏輯的價值瑰寶,永遠都值得用各種不同方式和形式分享交流。
最近幾年,我就是透過紙本圖書到電子書,然後到影音聽書、看書,進而角色互換,用說書的方式,開始傳遞自己看過的書。透過咀嚼、消化、精煉、再創作,但秉持原作的精神,不過多增加個人批判,完整呈現說「素書」的方式,把好書推薦給讀者。
說實話,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幫助了他人,真正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自己。
在這整個學習「說書」過程中,樊登的《讀懂一本書》可以說是幫助我一步一腳印循循善誘最佳的導師。
總地來看,樊登的《讀懂一本書》,不僅幫助我提升說書人的功力與技巧,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懂」得怎麼讀書的方法,更突顯出了「讀懂書」的重要價值,而這些價值就個人而言主要可以歸納為四點:
一、教學相長:自己看書是一回事,當你說書給別人聽的時候,你就必須「懂」這本書說什麼,你才能夠說得讓別人「懂」。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教學相長」,而這個從「自己懂」到讓「別人懂」的過程,是極具深化及內化知識的價值歷程。
二、刻意練習:書中提到了很多出人意表的看書、說書方法和觀念,著實令人腦洞大開;譬如說不要手畫重點、讀完一陣子再事後回想、手繪心智圖、找人練習試著說書等等。這些實用務實的練習方式,我就傻傻地跟著樊登指點刻意練習,短短的時間內竟讓我如此練習學習過的書,彷彿刻印般地烙在腦中,可以隨取隨用,大大地提升了各種不同場合,包含演講授課等知識交流的能力。
三、高效學習:從看過一本書到讀懂一本書,是有著很大差異的。書中所提供的方式,會實質地提升我們學習的效率與效能。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我們「懂」,而不是一開始讓你看得多而貪快;一旦你讀「懂」了,就會不斷累積你的知識庫,擴大你的知識池子,那麼我們的理解力和參透力,也就會有指數型的巨幅成長。
四、多元思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通的,書中特別強調每一本好書都會帶出更多的好書;所以認真讀懂一本書之後,在書中推薦的其他好書,會持續不斷地擴張我們知識網絡的邊界,進而讓我們的思維能夠更加多元而不被侷限,如此在人生各種不同議題的面對上,也就會有更廣的選擇和格局。
除了《讀懂一本書》之外,我也是「樊登讀書」忠實讀者。就像樊登說的,「讀書」說到底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如果什麼讀書方法都不想了解,就多讀便是了,讀久自然就會有所理解、有所洞察。但是,「書」本身就是經驗的累積,學習別人寶貴經驗,避免不必要的冤枉路,讓自己早點發掘讀書樂趣,更有效學習並拓展認知維度,又何樂而不為?
期待並相信《讀懂一本書》在您快樂學習與分享知識的道路上,會成為您事半功倍的良師益友。
養成閱讀習慣讓你變得不一樣,活得更好!
SmartM大大學院創辦人 許景泰
樊登,是我認為中國最會說書的一位說書人!現在已有上千萬的華人聽他說書,而我也是其一。樊登善於把一本艱澀、難懂的書,說得有趣、易懂、受用,讓你聽完想再去買這本書來看。
與其說,這本書是樊登教你如何讀懂一本書,不如說,讀完這本書將讓你重新認知,閱讀一本書可以一次習得「聽、說、讀、寫」終生受用的技能。讀書的樂趣不止於此,當你愛上讀書,它會變成一種你生活常態的一部分。你會發現讀書是豐富工作、日常的最好滋潤、洗滌、持續更新的養分。樊登說:「多數人認為,讀書無用!這肯定是最大誤解。讀一本書,你只要幾個小時或幾天的閱讀,就能掌握一個人幾年甚至幾十年所總結的智慧,怎麼會無用呢?」我認為當你讀懂、讀通、讀多了,你的思維模式、談吐行為也會跟著轉變,成為你不可分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書,就是你最好的良師益友;讀書,也將成為人生最美的風景之一!
你多久沒有讀一本書了?
我也喜歡讀書,每一年讀五十本書,甚至跟樊登一樣,在三年前,我開始線上說書給別人聽,創辦了「大大讀書」,目前在台灣已有上萬名付費聽書的忠實訂戶。讀書早已成為我不可缺的一部分,這絕不是因為我每天聽書、說書、寫書,也教課而逼自己如此行!
事實上,我也不是一開始就喜歡上讀書,更非如樊登從學生時期就是一位博學多聞、辯論冠軍的高手。跟多數人一樣,我哪怕知道讀書對我有益,但讀書的誘因總是比其他事來得吸引力低,一年讀不到十本書是正常的。
看了樊登這本書,我開始回想,我是何時開始愛上讀書的?學生時期,我總認為讀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求學旅程中必要的功課。出社會後,讀書早已是我每日工作忙碌、休閒娛樂之餘,少而為之的「特殊行為」。我看到一項數據統計,更證明了我不是「特例」,因為台灣每年每人平均閱讀的書量不到兩本,每日滑手機的時間則超過五小時。
但台灣卻有最好的閱讀風景:誠品書店、特色主題書店,有華文最多和最好的出版社。然而從小的教育、周遭的人不斷傳遞給我們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讀書是為了考試、升學、讀好學校,不讀書未來會找不到好工作,「讀書」成了帶有壓力、有目的性、功利主義的詞彙。出了學校,解脫升學考試壓力包袱之後,讀書自然難以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種好習慣,甚至失去重拾一本書、好好讀書的樂趣。
終生學習,終生樂趣
後來,我重新認識閱讀、喜愛讀書,是在出社會工作了五年後,我在創業路上遇到瓶頸,多方尋求解答始終求助無門之下,我開始重拾一本書去找解答。一本書當下沒有答案,帶著問題再往下一本書去讀。從商業管理、行銷學、心理學、歷史……有時間就拿起書來看,從書中尋求解惑、找智慧,這時我才發現,讀書真正的樂趣,在於刺激你去思考未想到的盲點,破除自以為是、打破你舊有的認知框架、啟發去探求問題的本質。
我試著把讀到有所得的,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開始跟不同人交流,甚至書中覺得十分受用的道理、方法、分析工具,自己也試著融合工作場景去實踐。讀書這件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重拾閱讀之樂,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隨著我事業發展,結識的人愈多,就愈覺得取之於讀書而來的知識力量,對於個人視野的廣度、深度,最直接、最快速能深刻啟迪自己,成為更好、更有趣,甚至有料的人!
我很感謝樊登出了這本好書,我多麽希望更多人看了這本書之後,開始享受重拾讀書的樂趣。知道如何讀好一本書?如何享受一本書帶給你的價值,讓讀書成為你人生日常中習以為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變幻莫測、快速變遷的時代中,能夠享受閱讀的樂趣、在書中獲得成長,我堅信這將會是你人生中最值得持續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