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B-2ㄅㄝ宗教類佛道基回猶神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苦,痛苦及疼痛
H:人因有苦,所以尋求解脱。因為苦難而尋求平安,因為痛苦而尋找宗教慰藉。疼痛找醫療止痛。所有的無形與有形,現在及未來面臨苦痛如同宗教所稱的「十八層地獄」及「地獄」,未來面對的苦難,嚇壞一堆人,最後「這些都不會發生」。讓我想起劉俠,筆名杏林子,由於身上的疾病而令杏林子不得不中途輟學,病痛讓其寫作不輟,寫出受人歡迎的「生之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和救贖性的死被稱為基督受難(the Passion),它是基督教神學關於救恩和贖罪教義的核心。」超脫苦難就能成為神。大陸作家史鐵生,「雖然身在“病”中,但始終筆耕不輟,常笑談日:“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人遇難事,常以俗話「化悲痛為力量」渡過難關。作家以病痛當創作泉源。宗教化死劫成教義和信仰。政治家化牢獄為攀高峯的起點。轉化成功成神讓人膜拜,不成功只能以悲苦的受難者啟迪後輩。
精衛(顧炎武):「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吋身,銜木到終古?」尼采(Nietzsche) 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有痛找心靈慰藉,有病治病,沒病的自娛。疼痛定義:「一個人說感到痛,這就是痛;他說痛仍在,痛就仍在。」只要一息尚存,讓其他嗜好轉移苦痛,化有形為無形,甚至消失。琦君的文章「下雨天,真好 !  」  一般人只要記住「活著真好!」所有苦難及病痛也只是零星及陪襯,這些磨難都會過去。「苦痛在身上,歡樂在腦中。」想不通的,如星漢燦爛第35集劇情的台詞「你我命苦,怪不得旁人。」20241225W3

網路資料
尼采(Nietzsche) 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 尼采,德國語文學家、哲學家、文化評論家。 1844 年生於普魯士的薩克森,兒時幾乎在充滿女性的環境中成長。

精衛
作者:顧炎武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吋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信耶穌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
約翰福音3:15 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好使所有相信他的人,都得到永恆的生命。 好使所有相信他的人,都得到永恒的生命。 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下雨天,真好          作者:琦君
一清早,掀開窗簾看看,窗上已撒滿了水珠。啊,好極了!又是個下雨天。雨連下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屋裡掛滿萬國旗似的溼衣服,牆壁地板都冒著溼氣,我也不抱怨。雨天總是把我帶到另一個處所,在那兒,我又可以重享歡樂的童年。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鍊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

維基百科
苦 (佛教) 編輯
佛教術語
苦(梵語:दुःख,羅馬化:duḥkha,巴利語:duk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

目次
梵文duḥ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苦受」與「苦聖諦」,苦的定義完全不一樣,如果依文解義混亂兩者,四聖諦就不能如實知見。

概論
外道(不依四聖諦)所說的苦,意思為苦難、不高興或痛苦。心生不滿是因心兜圈子,兜得無始無終,思想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因而有如是煩惱。思想被不滿喚起,同時也與不滿一模一樣,經常重複的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持續奮鬥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煩惱與痛苦的,人享樂時,害怕失去樂,而努力求取更多的樂,或想要把樂保住;人受苦時,想逃離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滿,而使一切的活動無不始終含有不滿和痛苦的成分。

佛教四聖諦,指是不可推翻的真理。凡夫學習四諦時,尋伺世間外身及內身皆不離苦(不離有漏洞)。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不是痛苦的意思,譬如樂受沒有痛苦,但也不離苦。依苦聖諦中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見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

分類
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分成三苦、八苦等。
三苦
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凡夫知見行苦後,依行苦尋伺五蘊,目標是斷五蘊身見。外道認為三世流遷是常,生住壞是常,所以五蘊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生住壞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五蘊,也都不離苦。

壞苦:「壞」的意思是前有今無,或變異。過去存在,現在消失;過去存在,現在變異。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行苦),依行苦知見「壞的漏洞」,如果不知行苦,是不能理解壞苦的。外道認為「世間一切都變壞」是常,所以世間一切皆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生住壞不離苦,也都不離苦。

苦苦:「苦」的意思是有漏洞。苦聖諦的苦,也是依三世流遷建立,故名苦苦。縱使苦苦,但也無妨佛弟子依善知識(四聖諦)精進增上,不會誤墮四聖諦是常是無常困惑。

八苦

編輯

八苦是專門為「凡夫」初學人天乘四諦而建立,簡易入門,尋伺容易,解說依凡夫知見為宜。二乘及大乘聖佛弟子,依三苦次第深入。[1]它們是:

生苦,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的起源。

老苦,眾生因衰老而造成的苦。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體,必然會得病。

死苦,世事無常,人必然會死亡,即使一生健康無病無災,也必然會經歷最大的無常——死亡。

愛別離苦,所愛、所欲,總有分別之日。

怨憎會苦,所憎,所怨,會面、往來,致使心生嗔怒、煎熬之苦。

求不得苦,欲求而得不到的苦。

五蘊熾盛苦。五蘊為:色、受、想、行、識。前七苦皆由五蘊領受、聚集,故稱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實為其餘七苦的根源[2]。

十一苦

編輯

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把「苦」分為十一種(「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總結的說是「五取蘊即苦」[3]。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誕生、出生、入胎、再生,還有五蘊中的顯現,還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獲得的內容等,都為「生」[4]。生是許多苦的基礎。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變白、皮膚變質、六根的成熟等各種現象[5]。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也將生起[6]。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死亡、滅亡、五蘊的分離等[7]。

愁,是指由於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憂愁、哀愁、悲-傷等[8]。因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稱為苦苦[9]。

悲,是指因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歡、悲哀、悲痛等[10]。

苦,是指身體的疼痛和疾病不適等[11]。

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12]。

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氣、憔悴、絕望等[13]。

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異同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14]。

愛別離,是指對喜歡的、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對希望有利、有益的、快樂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親戚,卻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交往、聚會而產生的痛苦[15],總說為生離死別之苦。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眾生,對於以上的各種苦而生的訴求,希望它們不要來到、卻無法實現,從此而生的痛苦。

八苦歸納為「五取蘊苦」,因為不知五蘊熾盛,或知五蘊熾盛但不知五蘊熾盛苦,無量苦隨無知不斷長養。

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是指的五蘊中的想蘊。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所以一切想皆困在三界六道流轉,不能解脫出離。外道(不依四聖諦)誤會指身軀死後投生的某個地方,也可以指此時此地某種業力狀況中止,另一種業力狀況生起的心境,感受到如同在某一輪迴道的痛苦,這種想法名「人我見」。

天道與苦

天道,是想蘊。

阿修羅道與苦

阿修羅,是指瞋。

凡夫初習於人天乘,尋伺依八苦,依凡夫想法譯義,方便入門:

一、生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出生時所受之苦。

二、老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眾生衰老時所受之身心苦惱。老,五根漸漸毀壞而趨熟爛,肌肉萎縮,皮膚鬆垮,原來盛壯的色力日漸衰弱,身體彎曲,腳不聽使喚,身體粗重、氣息上揚、身體不穩,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

三、病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生病時所受之苦惱。之所以為苦乃因「病」能損壞可愛安適的感受[17]。

四、死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五陰壞時,壽命盡時所受之苦[18]。死有三種,1. 自然死:少小死、青壯死、中年死、耄耋死、餓死、病死。2. 意外死。3. 未生即死:墮胎、死產、藥傷害、母橫死。

五、怨憎會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怨仇憎惡之人事物聚集。有內有外,內者即三惡道報,外即刀杖等緣,如仇人、醜人、無緣人狹路相逢,無賴借貸,債主逼債,討厭的環境無力更換……等。《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怨憎會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

六、愛別離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別離愛境,或與所愛者別離時所感受之苦,總說為生離死別。所別有二,一內二外,內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樣聚合在一起,或與地、水、火、風、空、識界分離;外者所謂親戚眷屬及餘資生,別離六塵可愛境,如出國旅遊,倒數幾天,心情會不好[19]。

七、求不得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世間一切人物,心所樂求而不能得到滿足。所謂惡法求離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離不得,樂事求欲不得;三塗苦報求離不得,人天樂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離不得,資生眷屬求欲不得。

八、五蘊熾盛苦 ── 凡夫次第尋伺前七苦已,最後尋伺五蘊熾盛苦。一學習正見「五蘊定義」,依次第八正道五蘊,然後學習正見「熾盛原因」,最後依無間等尋伺「五蘊熾盛苦」。依四聖諦如實知見五蘊熾盛苦,能「斷五蘊身見」。

畜生道與苦

畜生即想蘊,無明四聖諦,追求淫慾。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畜生界沒有人類智慧。

餓鬼道與苦

餓鬼即想蘊,無明四聖諦,欲求永不滿足。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餓鬼很肚餓,怎樣吃也不會飽。

地獄道與苦

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想蘊一切想,皆住地獄,又名受苦,無量想故地獄無量;未斷五蘊身見,名住五圍山地獄;不知無間等(行苦),名住無間地獄,屬最底層地獄。依外道(不依四聖諦)想法譯義,說地獄是令人受罰痛楚的刑場,因為誤解了苦諦和苦受。

相關條目

編輯

佛教

四諦

五蘊

十二因緣

參考文獻

痛苦
痛苦(英語:suffering,pain)是構成情感現象負面效價(valence)的基本要素。痛苦的反面是快樂或幸福等。與個人對傷害或傷害威脅的感知有關[1]。

1939年9月,波蘭華沙,12歲的波蘭女孩卡齊米拉·米卡在她的姐姐安娜(14歲)旁邊,後者在德國空軍的空襲中喪生。
攝影師朱利安·布賴恩描述當時的情景:「當我們開車經過城鎮邊緣的一片小田地時,我們目睹了這場悲劇,這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幾分鐘。七名婦女一直在地里挖馬鈴薯──他們所在的地區沒有麵粉,他們急需食物。突然兩架德國飛機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向兩百碼外的一所小房子投下兩枚炸彈。房子裡的兩名婦女被炸死。挖馬鈴薯的人平躺著地面上,希望不被注意。轟炸機離開後,婦女們回到工作崗位。她們必須吃東西。
但納粹飛行員對他們的轟炸並不滿意。幾分鐘後,他們回來俯衝到離地面不到200英尺的地方,這次用機槍掃射。七名婦女中有兩名被殺。當我在給屍體拍照時,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跑過來,站在一具遺體旁邊目瞪口呆。這個女人是她的姐姐。孩子從未見過死亡,不明白為什麼姐姐不再跟她說話⋯⋯

痛苦通常分類為肉體上的與精神上的:

肉體痛苦(physical suffering)的例子如:各種類型的疼痛,過熱,過冷,瘙癢,飢餓,口渴,噁心,空氣飢,睡眠剝奪[2]。

精神痛苦(mental suffering)的例子如:抑鬱、絕望、喪慟、悲傷、孤獨、心碎、厭惡、易激惹、憤怒、嫉妒、渴望、沮喪、煩悶、焦慮、恐懼、恐慌、羞恥、內疚、後悔、尷尬、羞辱、不安[3]。

痛苦可能有各種程度的強度,從輕微到無法忍受。持續時間長度和發生頻率的因素通常與強度因素相結合。受苦者或其他人對痛苦的態度可能有很大差異,這取決於它被認為是可以避免或不可避免、有用或無用、值得或不值得的。

苦在各種生物的生命中以多種方式發生,經常是戲劇性的。因此,人類活動的許多領域都與痛苦的某些方面有關。這些方面可能包括痛苦的性質、過程、起源和原因和意義、相關的個人、社會和文化行為[4]、治療、管理和使用。

痛苦與人類的意識有關,而且經常伴隨著過去的經驗。

造成痛苦的常見示例有:

需求和期望未滿足

失去摯愛、親友、寵物等重要人物

與社會群體的分離

來自外部的約束和限制

面對老化、疾病和疼痛等

字源
在漢語中,痛,是指肉體上的疼痛,而苦,則是來自於味覺上的苦澀感覺,將這兩種感覺結合,就形成痛苦這個詞。痛苦是一個概括性的形容語,肉體上產生的疼痛感受,可以稱為痛苦,而心靈上的煩惱掙扎,也可以稱為痛苦。

宗教對「苦」的詮釋

編輯

主條目:苦 (佛教)

參考資料

痛苦指數
痛苦指數(英語:Misery index),一種總體經濟指標,於1970年代由亞瑟·奧肯發表,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等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和。

其公式為: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 + 失業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眾對相同昇幅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痛苦」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機轉的負面衝擊。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為公眾對溫和通貨膨脹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群眾只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可由對抗滯脹(stagflation)(可能由貨幣主義所刺激)來作部分中止。

急性疼痛管理
疼痛是一種很主觀的經驗感受,只要經歷過的人認為「有」,就是有疼痛的存在,往往無法客觀測量,而且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與描述也具有差異性。
臨床上常用的疼痛強度評估法有視覺類比表、數字等級量表、臉譜量表等;因病人的主訴是最具價值的疼痛評估方法,以數字量化疼痛強度,方便與病人溝通其疼痛程度,可供判斷止痛藥成效

「數字疼痛評估量表」是一種簡單又快速的評估方法,以0到10的數字量表,來評估疼痛感覺:1到3視為輕微疼痛、4到6為中度疼痛,7 以上則屬重度疼痛。「0」代表完全不痛,「10」代表最無法忍受的疼痛程度,由病患為自己的疼痛程度打分數,以便評估是否需要立即緩解疼痛。

良好的疼痛控制,可減少合併症發生,增進病患的舒適感,有助下床活動,使排氣順利,不會因臥床時間增加,而提高呼吸道、尿道感染及靜脈栓塞的危險性。
疼痛照護看這裡,面對疼痛不再怕!
您害怕疼痛嗎?您有長期疼痛的經驗嗎?依據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簡稱IASP)定義,疼痛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感覺及情感的體驗,通常由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所造成。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為提升癌症病人及非癌症慢性疼痛病人對疼痛治療及使用成癮性麻醉藥品之認知,委託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下稱奇美醫院),編撰出版「癌症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與「非癌慢性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之中、英文版手冊共4本,並公開於食藥署官網(路徑:首頁/出版品/圖書),提供民眾下載參考。

此4本手冊是委託奇美醫院邀集國內疼痛科、麻醉科、精神科、復健科、外科、泌尿外科、腫瘤科、胃腸科、放射科、緩和醫學科、中醫、藥學及護理等專家學者組成編撰小組,按癌症疼痛或慢性疼痛的原因、評量方法、照護的目標與策略、藥品及非藥品的治療、病人自我照護、及照護者的衛教等章節編撰而成。

癌症疼痛(下稱癌痛)係因癌症所引起的疼痛,不同的癌症可能有不同的疼痛原因及疼痛表現。因癌痛會同時影響人的身體、心理及人際支持力,因此在治療癌痛時,以緩解疼痛、恢復生活功能、提升生活品質為照護目標。「癌症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編撰常見的止痛方法,有腫瘤治療、神經阻斷術、復健(運動)治療、心理治療、止痛藥品治療及其他治療,並提供病人及其照護者,了解癌痛治療及自我照護方式。

非癌慢性疼痛(下稱慢性疼痛)係指超過3個月的非癌疼痛,其造成的原因較複雜,治療的策略應針對慢性疼痛形成的原因,以多面向照護方式,方能達到最佳療效。「非癌慢性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編撰國際上對慢性疼痛的標準照護模式,依病情治癒難易程度區分為四個階梯治療模式,第一階:由病人進行自我疼痛管理、第二階:加入非藥品治療、第三階:再加入非類鴉片藥品治療、第四階:跨領域團隊介入及使用類鴉片止痛劑。並提供病人自我身心照護方式,以及其家人和照護者了解疼痛照護資訊。

食藥署呼籲,如有疼痛問題應尋求醫師診治,積極找出病因,依照醫師指示正確服用藥品,並輔以多方式的止痛治療,有疑問時應向醫師或藥師尋求專業諮詢,這樣才能擺脫疼痛的困擾。食藥署出版這4本手冊,期盼能提供給患有癌症疼痛或非癌慢性疼痛的病人及其照護者參考運用,進而緩解疼痛、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以及提升用藥安全。

身體的疼痛(pain)是由疾病、創傷、外在傷害性刺激,伴隨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所引起在知覺上或情緒上難受的、不愉快的感覺。疼痛是主觀性的,影響的範圍可為身體局部或整體,屬一種複雜的生理、心理活動。

疼痛一位婦女在抽血時的痛苦表情類型症狀、不愉快性[*]、痛苦、知覺、sensation perception[*]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神經內科。

出於臨床研究的需要,國際疼痛研究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將疼痛定義為「由真正存在或潛在的身體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舒服知覺和心理感覺」。[1][2]

疼痛是主觀的感覺,早於1968年疼痛處理專家馬戈·麥加費利首次提出一個在護理學界普遍使用的定義:「一個人說感到痛,這就是痛;他說痛仍在,痛就仍在。」(原文:Pain is whatever the experiencing person says it is, existing whenever he says it does.)[3][4]

身體疼痛是看醫生的主要原因;在美國,有一半看醫生的人是因為疼痛,是最普遍的原因。[5]疼痛也是大部分病患的症狀,可根據維持時間、強度、種類(如火燒、針刺感等)、位置等來診斷。通常疼痛會自然消退,或通過簡單的止痛處理後消退,這可稱作「急性」疼痛。但有時疼痛本身已是一種病患,如慢性疼痛。近年痛症引起了不同學科專家的關注,如藥理學、神經生物學、護理學、物理治療和心理學,並形成了疼痛管理這門在麻醉學、物理治療、神經學、精神科等專科之下的附屬專科[6]。

人體的痛覺神經有六種[需明示出處],但科學上紀錄有人無法感受痛楚,這種病是先天性無痛症,英文簡稱為「CIP」。

目次

用語區分

編輯

漢語中,痛與疼是近義詞;在語意上,痛的含義較廣泛,痛包含疼,且痛大於疼。「痛」較偏向慢性的、長久持續的、深入的、鈍挫的疼痛。「疼」則較偏向急性的、短暫間斷的、淺表的、熱灼的、開放發散的、尖銳的疼痛[7]。

身體的「疼痛」,是主觀、有意識的感覺。而「痛覺」,則指感受器、周圍神經系統、脊髓和腦受有害刺激而引起的無意識活動[8]。一般而言,痠、痛、乏的症狀與肌肉、軟組織損傷較有關,而麻、抽、脹的感受則多和神經病變較相關;神經痛及神經性疼痛則為例外情形。

分類

編輯

痛覺感受器受到化學、熱力或撞擊等可損傷身體組織的刺激就可能會產生疼痛。若神經系統由病患或損傷而受損,可引致神經痛症或神經性病變痛症[9]。由感受器受刺激和神經系統受損引起的疼痛是兩大主要疼痛發生機制,第三類是精神性疼痛,較為罕見。

其中,痛覺感受器引起的疼痛可細分為三種:[10]

表面軀體疼痛(或皮膚疼痛)由皮膚或身體表面組織受損而引起。由於皮膚痛覺感受器分布細密,所以其產生的痛覺明顯、位置明確但短暫。小傷口和輕度燒傷引起的疼痛屬此類。

深層軀體疼痛源自韌帶、腱、骨、血管或肌肉,由軀體痛覺感受器感應,其分布較疏,引起隱隱作痛的感覺,位置亦不明顯。扭傷、斷骨和肌膜疼痛症候群屬此類。

內臟疼痛源自身體的器官。內臟痛覺感受器的分布更疏,產生的痛感更不易定位,且可轉化為體腔壁痛、牽涉痛。

疼痛與疾病

編輯

疼痛是許多疾病的常見或主要症狀,如腦腫瘤的頭痛、冠心病發作時的胸痛,膽石症的膽絞痛和腹痛、晚期癌症患者的癌性疼痛等。有些疼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如帶狀皰疹的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疼痛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還對人體中樞神經、循環、呼吸、內分泌、消化和自主神經等系統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是某些嚴重的、威脅生命的疾病症狀。[11]

參見

編輯

疼痛管理

疼痛治療不足

兒童疼痛管理

維基百科
杏林子 

臺灣作家

劉俠(1942年2月28日—2003年2月8日)享壽60歲,中華民國作家。臺北市北投區北投國民小學畢業。據其自述,因家鄉在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也為了紀念自己一輩子與醫院結下的「不解之緣」(因為杏林在漢語中可以指醫學界),故以「杏林子」為筆名。 中華民國代表作《生之歌》

杏林子1942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出生日期為農曆二月廿七(到台灣登記戶籍時誤記為公曆2月28日)。父親劉德銘為國軍軍人。1949年舉家隨國民政府遷到台灣。

杏林子在12歲時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依疾病的定義,稱為多關節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較適當)。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極為不便,使她因而對生命抱著消極的態度,直到16歲時因信仰基督教,在心靈上有了寄託,並且創立了伊甸基金會,幫助了許多人,由信仰中體驗到生命的價值和尊貴,漸漸改變了她對生命的看法,轉而充滿了樂觀與積極。

由於身上的疾病而令杏林子不得不中途輟學,故此杏林子的最高學歷僅為「北投國小畢業」,杏林子初時甚為介意,但後來漸漸釋懷,因為這代表了「以後的學問都是自個兒修的」(《感謝玫瑰有刺》,九歌出版,1989年)。自此杏林子即通過函授學校及教育電台刻苦自學,她的母親亦總不辭勞苦的替她借書。函授學校的老師曾拿杏林子的作品到報刊發表,鼓勵了她日後嘗試投稿。杏林子第一篇投稿獲刊登的文章是〈他與她〉,1961年前後刊於《中央日報》副刊。及後杏林子即不斷寫作,作品類型亦越見多樣化,除散文外,亦有小說、廣播劇、電視劇本、舞台劇本等,屢獲殊榮。
她的晚年在幾乎無法執筆的情況下,仍以口述方式寫作不輟,作品中充滿了求生的意志,足以激勵人心。
2003年2月7日凌晨,負責照顧的印尼籍看護工維娜由於工作性質長期無法獲得適當的休假,導致精神異常,杏林子遭其嚴重拉扯及傷害,緊急送三軍總醫院急救。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劉俠,本身的心肺功能就弱,加上突然身心受創,導致2月8日凌晨心室震顫,於4時41分離世。遺體於3月初火化,安葬於新北市宜城福音山。

杏林子逝世後,獲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頒令褒揚,全文如下:

“總統府國策顧問、作家劉俠,器識淵閎,襟懷澹定。雖幼罹罕見疾病,不良於行,然熱愛生命,困學自勵。以「杏林子」筆名發表「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等勵志作品,立意精純,激勵人心;著作等身,享譽文壇。歷任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殘障聯盟理事長等職,推動身心障礙者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以公益為依歸,溥仁愛於大眾;關懷觸角廣及國際,拓展國民外交,尤足矜式。曾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國家文藝基金會散文獎、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等殊榮,實至名歸,群倫共仰。民國九十年,應聘總統府國策顧問,迭進嘉謨,獻替良多。綜其生平,致力文學創作,綻放心靈光彩;盡瘁公益,推愛及人;懿德高風,允垂世範。遽聞溘逝,曷勝軫念,應予明令褒揚,以彰馨德。

總統 陳水扁

行政院院長 游錫堃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十九日

維基百科
耶穌被釘十字架
耶穌被釘十字架(英語:Crucifixion of Jesus),耶穌被逮捕後以十字架處死的事件,一般認為發生在公元1世紀的猶太行省,最可能在公元30到33年之間。雖然歷史學家對這個事件的準確細節並沒有達成共識[1][2],但這個事件在《聖經》中正統的《四福音》皆有描述,在《新約書信》中有提及,而且也被其他古代資料證實,除了基督徒的資料以外,並也被異教徒的史料證實,學者多數認為這是一個歷史事件[3]。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和救贖性的死被稱為基督受難(the Passion),它是基督教神學關於救恩和贖罪教義的核心。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中國當代作家,電影編劇,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
史鐵生年輕時就雙腿癱瘓,後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說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扶輪問路》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長篇隨筆《病隙碎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及華語傳媒大獎2002年年度傑出成就獎。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基百科:結界佛教術語,原為僧伽結夏安居時限定僧侶活動的範圍。後來因真言宗的發展,又指具有一定法力效力的範圍,其作用通常是保護性的。在一些動漫作品中,結界的概念被拓展,也通常具有可見的邊界和範圍。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不批判Nonjadging
2、耐性Patience
3、初心Beginner's mind
4、信任Trust
5、無為Nonstriving
6、接受Accepting
7、放手Letting go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mbler

Bumbler就像中文的「拙」字一樣,帶有「不輕舉妄動」、「不討巧而踏實」意涵,而非外界認定的「笨蛋」。

台大翻譯獎 陸師拿首獎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26065

日前「經濟學人」期刊以「Bumbler」評論馬英九總統,詩人余光中昨天在台大文學翻譯獎頒獎典禮表示,中、英翻譯會因為當地文化而有誤解,Bumbler就像中文的「拙」字一樣,帶有「不輕舉妄動」、「不討巧而踏實」意涵,而非外界認定的「笨蛋」。

學習力/減法學英文 台東學生成績頂呱呱

2014/08/26

【聯合報文/記者林秀姿】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31439&kdid=AR10&r=2

How are you?」有外國觀光客一到綠島,就被想練說英文的小學生圍住,還寫信給台東縣政府,讚美他們英文說得好。這群小學生的英語能力,是台東縣政府推動「減法學習」,把小學八冊英語課本減半、只教四冊的成果,因實驗成功,今年將延伸到國中也實施。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遊記的主角,三藏,三指經、律、論。藏,包藏,三種包藏許多道理叫三藏。經,佛說各種經,律,該守各種戒,在家人的法律。禁戒自己不做惡或惡念。論,佛法道理,戒、定、慧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方,叫十方。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彌陀佛,發心修行,也是國王,父月上轉輪聖王,母殊勝妙顏夫人!國佛名叫世自在王佛,修佛去苦惱,抛王出家修行,法名法藏,立重誓。
西方極樂世界,過好多劫數,修福修慧,修成所現出來的世界。
成佛,十方眾生,誠心相信,願生國裹頭,念名號,可去,念,不能去,不願成佛。大願心,成佛。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語,釋迦,能仁。牟尼,寂默。應身佛名號。
法身佛,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報身佛,盧舍那,光明偏照。
各種佛經,釋迦牟尼佛說的。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諸神對話P377,了知一切的典範,因材施教,不分宗派,不加價值判斷,保持覺察的心。不县神通,也可貢獻力量。身體為緣生之舟,健康最重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適當運動,高度可用。身體障礙,保養回復,方法如拉筋拍打。人心的問題,萬法唯心造,病也由心造。静坐,性靈溝通,宗教,找出適合的方法。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被動咬,感染造成狼人反應!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神玉皇上帝,台北最大天公廟。五年千歲、五路財神、觀音、關聖帝君。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JD娃娃,即Ball Joint DoIl,關節由球形連接,故此得名。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0202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092806
22:50
約爾歐斯汀
GOODTV-S15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拜愛台灣
桃園,金蟾蜍求財聖地。三清宮眾仙佛。有心萬事就不難!有形財與無形財記錄台灣!濟公、蔡娘娘,除貪瞋癡,孝道傳承,男婚女嫁好人緣。月令補運!
金省吾,業務!
陳耀文願成战身!
土地公,眾神齊聚。
邱妙真分享財源與喜悦。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峽老街旁三峽興隆宮法會正在進行,法會進行也有智慧財產權,宮方人士急呼,不要挑戰法律,只能照雕樑畫棟,若有需要請與宮方連繫。遊客應注拍照禮節!誤闖,真失禮!但也缺少親民的作風,感覺失掉一個可以親善的地方。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5 Fri 2013 14:25
  • D0201

2月1日的記錄

harv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