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日記解無聊
H:看看前人的日記,閒時多看多記,古人的隻言片語,也能成吉光片羽!20250915W1
網路資料
日記的定義
日記是逐日的紀錄,是個人逐日將行事、感知寫成文字而成,是個人較私
密性的記憶。依馮爾康的看法日記可分成四大類,即生平日記、學術日記、
差事日記、其他(包括旅行日記)。1 目前存世的日記以差事日記最多,如出
使日記;2 以生平日記最長;以旅行日記較有趣,如顏國年的《最近歐美旅行
記》;以學術日記最枯燥,如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
博客來介紹:
近代名人日記選
作者戴逸 主編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社巴蜀書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內容簡介
所選日記的原則是史料價值與文學價值並重,而在具體到每篇上又各有偏重。對于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我們都力圖從所選日記中有所反映。
吳大激日記我們選了太平軍攻打蘇州、常州時的情況記錄;趙烈文日記我們選錄了湘軍攻陷天京前後的情況記載;有關中法戰爭的史料,則選唐景崧《請纓日記》中的幾則,反映的是黑旗軍在越南英勇抗法的情況。
中日甲午戰爭時候,我們選錄了反映台灣軍民反抗割台斗爭的日記《台灣八日記》中的一天日記,還選了翁同穌日記中有關清廷內部主戰派與主和派論爭的情況記錄;對于戊戌變法前後史事,我們選了葉昌熾、皮錫瑞、孫寶三人從不同角度所記的有關日記;關于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情況記錄,宋教仁日記中記錄頗詳,因此也被選入。這些日記都從不同側面反映發生在近代史上的著名重大事件。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林則徐
林則徐日記
曾國藩
曾國藩日記
郭嵩燾
使西紀程
郭嵩燾日記
...............
台灣八日記
孫寶
忘山廬日記
居正
梅川日記
宋教仁
宋教仁日記
收回
臺灣八日記:1895.05.28~06.04乙未戰爭臺北保衛戰 (電子書)
作者俞明震
編者Tony(黃育智)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南港山文史工作室
內容簡介
《臺灣八日記》記述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期間,日軍從澳底登陸臺灣(五月二十九日),至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棄職遣逃為止,前後八日之間臺灣時局的變化,內容包括臺灣民主國與日軍在三貂嶺、九芎橋、小粗坑、瑞芳、獅球嶺等地的戰事,及臺北發生兵變、唐景崧棄職潛逃、臺北城陷於動亂等史事。
書末另附《臺灣唐維卿中丞電奏稿》,是當時臺灣元帥唐景崧(字維卿)奏報朝廷的電報奏稿,電文期間從一八九五三月二十四日(日軍攻佔澎湖)至五月二十五日(臺灣宣布獨立)為止,從各通電文中,可以了解當時臺灣局勢的演變,以及唐景崧的籌謀對策與清廷的回應。六月四日,臺北城陷於動亂,俞明震知道事情已不可為,於是將這些電奏草稿藏在衣帶中,並將各處往來的密電全數焚燬,以免落入日軍手上。唐景崧潛逃之後,俞明震與隨從僱用小船,趁著夜色,渡往淡水,再搭輪船離開臺灣。俞明震攜出的電奏稿,對於研究臺灣民主國之成立,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臺灣八日記》及(臺灣唐維卿中丞電奏稿》原以古文書寫,為了便於現代讀者閱讀,筆者將全部內容翻譯為現代白話中文,原書日期以農曆記述,譯本改為以陽曆記述為主,書中另外補充史實相關的景點照片,做為讀者閱讀時的輔助參考。
忘山廬日記
《師承集》內容簡介:《忘山廬日記》為孫寶瑄1893~1894、1897~1898、1901~1903、1906~1908年共十年的日記,於政治時事變動、個人生活行事及讀書心得三千者兼而有之,內容包羅萬萬。 由於作者家世顯赫,交遊廣泛,一方面能夠接觸到相當多清廷上下官員,洞悉晚清政治,所以記錄了很多晚清政治人物的言行與事件;另一方面他所結交的人物中,如章太炎、梁啟超等等,都是近代中國的關鍵人物,日記中記載了大量他們所結交的人物中,如章太炎、梁啟超等,都是近代中國的關鍵人物,日記中記載了大量他們所讀的情形;同時,他所知道的事。
忘山廬日記範例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
清末 · 孫寶瑄
本書全文檢索:
正月丙寅
初一日
己卯。 元旦試筆,口佔七律一首:「隆隆竹爆催銀曙,隱隱羲和麗赤霞。案底猶燒除夕燭,窗邊新放早春花。墨煙灑作吉祥字,槐火煎成安樂茶。陸放翁詩:暮年常苦睡為鬼祟,新分安樂見 午,沉陰,抓暮。 夜,又書七律一首,贈憶。 就寢時,風大作。
初二日 風靜晴和,且天色明淨
介軒來晤。 午,接新吾字,雲昨接閣報,家君得宮保銜,家叔得三眼翎。 又送來傅相與大哥賀歲書,並饋取三十金。 晡,新吾世兄來,雲今午入內觀筵宴,談其狀雲:天子中坐,諸大臣皆旁跪。 陳果子積數尺許,皆不能食。 公頃之,忽傳天子退,皆紛紛攘掬,充然懷袖,殊可笑 ......
台灣日記知識庫
臺史所(97-101)主持人許雪姬(97-100)、謝國興(101)簡介
各年度計畫名稱:
97年度:臺灣史知識庫建置與推廣計畫─名人日記全文註解知識庫;
98年度:臺灣名人日記全文註解知識庫建置計畫;
99-101年度:臺灣日記知識庫建置與推廣計畫
本所自1999年4月組成日記解讀班,進行林獻堂、楊水心與黃旺成等臺灣相關日記的逐日解讀、逐句校訂及註釋等工作,不僅提升日記史料的可讀性,相關史實與人物的考證註解更加深化日記史料的學術價值。日記貼近歷史人物對時空與事件的內心感受,可彌補官方史料正式記載之不足,並涉及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生活史等諸多面向歷史議題。本計畫在取得日記記主與註解者等相關著作財產權人授權同意後,結合web2.0互動式網路資訊科技,整合了日記內容與註解資訊、日記主人生平傳記、照片及其相互關係等數位加值成果,提高資料檢索之便利性,營造臺灣史研究及教學之完善資訊環境,以提升學術傳播效能。
臺灣日記知識庫採用wiki架構,除了建構臺灣史知識共享平台,對內是本所日記解讀班研究人員一個解讀加值歷史文獻的數位平台,對外則支援史學研究所需的完整與客觀的知識資訊管道。透過私人一手史料的數位加值工作,促進臺灣史研究主題的拓展與研究成果的產出,進一步拓展臺灣近代史多元化展示與知識訊息,成為鄉土教學與終身學習之輔助資源,以提升本計畫數位成果價值。(資料來源:計畫摘要)
相關連結
台灣日記知識庫
特輯—1938年鐵路臺中線復舊開通式
發佈日期 2023年12月1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川島尚子
《臺灣新民報》相關報刊是日治時期唯一由臺灣人發行的報紙,相較於官方立場的臺灣日日新報,其報導內容代表臺灣人的聲音,含括的內容相當豐富,可開展多元面向的研究議題。其中,地方特輯為研究地方史的重要材料。
《臺灣新民報》在1938年7月14日至15日,連續兩日發行特輯號『祝臺中線復舊開通式』,總計4個全版,慶祝鐵路臺中線終於重新開通。鐵路的中斷源於1935年新竹臺中大地震,這場地震死傷者眾,震災也阻斷了南北往來的交通,影響當地社會與經濟甚鉅。本文透過典藏的報紙、日記、照片、舊籍、地圖等,重返1935年震災現場,回顧臺灣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災後復興的情況。
首頁 › 館藏選粹 › 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相關館藏介紹 ›
三、日記全文及解讀成果
(一)灌園先生日記(日記年代:1927-1955年)
林獻堂(1881-1956),名朝琛,號灌園,為日治時期臺灣重要民族運動組織的領導者,曾任新民會會長,以及臺灣民眾黨之顧問,後更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有「臺灣議會之父」的稱號。林氏於二二八事件爆發時正好在主持彰化銀行成立典禮,接待當時的財政處長嚴家淦,逃過一劫,但其事後仍被當局列入「暴動首謀」名單中。其1947-1949年間的日記反映當時社會局勢之動盪、林氏對於二二八事件之看法,以及事件後其遠居日本不再回臺的心路歷程。
(二)吳新榮日記(日記年代:1933-1967年)
吳新榮(1907-1967),出生於臺南鹽水港廳(今臺南市將軍區),1932年自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其後返回家鄉.於臺南縣佳里鎮執醫。戰後初期積極參與臺灣地方文史工作與政治事務,為臺灣新文學運動之健將,被譽為「北門七子」之一,惟因出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北門區支會主席委員而受牽連,一度被捕入獄;1954年復受李鹿案牽連而再度繫獄,一生波瀾起伏。其日記內容忠實呈現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期間之見聞、觀感與心情,係臺灣歷史之珍貴紀錄。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之「吳新榮文書」另存有其家族照片與信函,紀錄其生活點滴與家人間的互動。
(三)呂赫若日記(日記年代:1942-1944年)
呂赫若(1914-1950),本名呂石堆,臺中豐原潭子人,1934年臺中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台灣文學》編輯、《興南新聞》記者,在文學、戲劇與音樂等領域皆有傑出表現。二次大戰後懷抱知識份子的理想與情思,先是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後於二二八事件中遭到牽連,被迫辭去建國中學教職,其後呂氏轉向社會主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光明報》主編,投入地下工作組織,足見二二八事件對其影響之深刻。呂氏藝文生涯最高峰之三年期間(1942-1944)留下三本日記,內容含括家庭與生活、創作心路歷程、人際往來等大小事,為瞭解呂氏心境與生活之最佳研究素材。
「寫致歐陽俊民、曹德民信一紙,約五千言,大抵言此間一切情狀,及答前書問留學以何科學為好一節,餘言皆視乎一己之志願如何,吾此身願為華盛頓、拿破崙、瑪志尼、加尼波的 乎? 實業不可不學也;吾此身願為達爾文、牛董、馬可尼乎? 則科學不可不學也;吾此身願為盧梭、福祿特爾、福澤諭吉乎? 將就學問,不以學問將就志願,必至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甚且終身一無所成焉,亦未可知也。 自《宋教仁日記》1905.9.9篇)
曾國藩日記
同治九年九月廿七日
早飯後,在寓稍一徘徊。辰初三刻出門入朝,在景運門內九卿朝房聽候傳宣。已初三刻後,蒙召人內,在內朝房小坐。巳正三刻進見。
西太后問:「爾在直隸練兵若干?」
對:「臣練新兵三千,前任督臣官文練舊章之兵四千,共為七千。擬再練三千,合成一萬,已與李鴻章商明,照臣奏定章程辦理。」
問:「南邊練兵也是最要緊的,洋人就很可慮,你們好好的辦理。」
對:「洋人實在可慮,現在海面上尚不能與之交戰,惟尚沒法防守。臣擬在江中要緊之處,修築炮台,以防輪船。」
問:「能防守便是好的,這教堂就常常多事。」
對:「教堂近年到處滋事,教民好欺不吃教的百姓,教士好庇護教民,領事官好庇護教士。明年法國換約,須將傳教一節加意整頓。」
問:「你幾時出京?」
對:「萬壽在邇,臣隨班行禮後,再行跪安請訓。」
太后旋與帶見之六額駙景壽說話,命余明日無庸遞牌。旋退出殿外。歸途,拜單地山先生。到寓後,坐見之客四次。中飯後,坐見之客二次。出門拜客四家,僅黃總皆得晤,久談,日晡歸。夜圍棋二局。將上年別敬簿核對一過,應拜者記出。二更三點睡。
今屬肥城市
此處漏字
倫敦與巴黎日記/卷01
郭嵩燾日記
倫敦與巴黎日記
◄倫敦與巴黎日記
卷一► 卷二
出國之前(節錄)
编辑
光緒二年,歲次丙子,春二月癸卯朔,入東華門聽宣。下午詣陳筱航、周荇農[1]兩前輩、潘伯寅[2]談。
伯寅處晤翁叔平,相與談滇案始末。吾謂:京師士大夫每議總署之過秘,亦未嘗不欲求知洋情也。方今十八省,與洋人交涉略少者,獨湖南與山西耳。能知洋情,而後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荊棘也。吾每見士大夫,即傾情告之,而遂以是大招物議。為語及洋情,不樂,詬毀之。然則士大夫所求知者,詬毀洋人之詞,非求知洋情者也。京師士大夫不下萬人,人皆知詬毀洋人,安事吾一人而附益之?但以詬毀洋人為快,一切不復求知,此洋禍所以日深;士大夫之心思智慮,所以日趨於浮囂,而終歸於無用也。
馮展雲前輩在福建,以明刻《莊子》相遺,意以卻使命為勸。近取讀之,頗有會悟。莊生於人世是非之情,說得極微妙。彼此各有是非,從何正之?置之弗辨焉可矣。
初二日劉雲生[3]早過,留飯。經笙相國[4]詢及謝隱莊[5]之為人,疑赫總稅司計謀皆所讚畫。吾謂隱莊好事,而存心非為害者;赫總稅司見解盡高,亦不至求助謝君。
初五日上兵部及總理衙門。咇嚕公使愛勒謨爾將赴日本,約至總署話別,並往晤敘。英公使威妥瑪於閩、浙兩省舊案,照會頻仍。沿海各省,亦惟閩、浙兩省處置多不得法,實與以尋釁之端。
初六日英使遣翻譯梅輝立、俄使遣翻譯柏百福,均以事詣總署相詢,一往見之。夜苦插氣及胸膈板脹。
初七日陳筱航前輩為起一六壬課,占出洋吉凶。據云:「大凶。主同室操戈,日在昏晦中;勢且不能成行,即行亦徒受朦蔽欺淩;尤不利上書言事;伴侶僮仆,皆宜慎防。」閱之浩歎而已。
初八日上兵部及總署衙門。梅輝立來見,傳威使之命,意圖一邀酌。
初九日兵部值日,蒙召對,劻貝勒帶見。問:「日來總理衙門辦理几案?」對:「德國福建西洋山劫案、英法兩國夔州稅案,日來正在辦理。」問:「各國公使可時常到署?」對:「時常有公事來署會議。」問:「威妥瑪可時常到署?」對:「威妥瑪有公事亦時常來署會議。」問:「近來可提起雲南一案?」對:「近來不曾提起。據臣愚見,洋患已成,無從屏絕。惟其意在通商為利而已,亦望中國富強,而後利源可以不匱,無致害中國之心。要在應付得法,使不致有所要挾。經洋人一回要挾,中國亦傷一回元氣。所以應付之法,在先審度事理,隨機以應之,不可先存猜嫌之心。」
問:「他們祇是得一步進一步?」對:「得步進步是洋人慣技,然要須是有隙可乘。若一處之以理,遇有爭論,一以理折之,亦不至受其要挾。洋人性情在好勝,在辦事快便,在辨論有斷制。得此三層機要,未嘗不可使受範圍。」問:「京城辦理洋務比外面為難?」對:「外面未嘗不需索,總須隨事以禮自處,使不至為所脅持。臣與洋人交涉久,頗諳悉其性情。大約凡事必爭先一著,是辦理洋務第一要義。」
問:「日本與高麗情形何如?」對:「日本遣其開拓使黑田,由松花江出高麗之東。聞總稅司赫德言,日本使入高麗境,高麗仍拒不納,現尚未有動靜。」問:「應怎麼辦法?」對:「臣等曾與日本公使言:高麗不願通商,不應去找他。李鴻章亦如此駁斥他。渠言不求通商,但求使臣到高麗時一加接待。高麗卻是負氣,不相接待。」
太后因與劻貝勒言高麗事甚悉。問「日本公使係何名?」對:「森有禮。」問:「森有禮聞極狡猾?」對:「威妥瑪性情暴急,以剛勝;森有禮以柔勝。其堅強狠忍,遇事必要於成,卻是相同。」問:「他們係簡第一等壞人,來中國作哄。」對:「日本向來負強,近來專意學習西法,意在兼並,高麗兵力恐不能敵。」問:「高麗逼近東三省,極是可慮。」對:「從前法、美各國兵船到高麗,高麗總是堵擊。西洋通商,無處不到;因高麗病弱,亦不甚屬意。此次日本與高麗尋釁,諸國未嘗不暗中慫恿。」
問:「洋務事可曾問文祥?」對:「一切仍是文祥主持,近來卻是病。」問:「聞說病甚重?」又向劻貝勒讚其細心勤慎。對:「文祥實是國之元臣,病根卻是深,可慮之甚。」
十一日風,寒。上兵部及總署衙門,見丁禹生中丞諮件,知已於正月十一日履任。在船政清裏各條件,均極精核:
一、據日意格請,調在英國高士堡學堂肄業生劉步蟾、林泰曾二名,派入英國戰船學習駕駛。從前在船政學堂張成、呂翰,現在揚武輪船前赴日本,係由香港學堂調取,仍請飭知府唐廷樞、同知黃達權前赴香港學堂,選取肄業生學習有成者,以資應用。
一、劾管帶福靖新後老後兩營總兵王正道、幫帶新後營參將李忠元操防不力。王正道革職,李忠元以守備降調。
一、奏報輪船操防情形。湄雲、飛雲、鎮海各船均自北回南;萬年青、濟安、靖遠、振威、福星各船會合操演。帆索槍炮以萬年青、振威為優;操演舢板帆槳以濟安為優;操演洋槍中靶以靖遠、震〔振〕威為優;操演水雷以振〔鎮〕海、振威為優。請派道員葉文瀾、遊擊吳世惠出五虎門外合操,並察看吳世惠能否勝管帶之任。
一、報法國現駐安南帥綱海口(英語謂之西貢,為法人所占安南第一要緊海口)之法總督,派總兵七人前往安南內地及雲南、四川、廣西邊界,並緬甸、南掌、暹羅、印度;凡與中國交界處形勝、山川險要、地利物產各情形,繪為圖說,於川、滇二處言之尤詳。始譯出總說一卷,僅及百分之一。檢閱之,益見西人用心之深。
其言西藏,有五大江:曰怒江,曰伊拉烏抵江,曰瀾滄江,曰湄江,曰揚子江。有戲馬來雅山間阻江水,水從低山旁流;其高山一路,袤延廣東之西江、東京之浩低江、暹羅之湄南江。揚子江西名藍江,綿亙中國,為一大經流,逶迤屈曲而東而北出。怒江向西而東,至孟加拉,通於剛治河。
又言:遊覽東印度,向推葡萄牙為首。一千五百年間阜你斯人尼高拉地剛低、一年〔千〕六百年初鮑老納人綠道肥格所載商務甚為明白,尤在葡萄牙之前。又言一千八百初年間,英勢漸強於印度。一千七百十四至十八年,龐蘇偉裏特烈雷基斯摩繪雲南省圖,並搜索鄰境實情。
末始云一千八百六十六年,探柬埔治並盎高爾舊跡之役。總其事者特拉格來,隨帶探員七名:都司晃西士加尼、守備特拉巴爾脫,以其熟悉本土人情也;醫士舒裴,以其精通地學也;藝農務董士、三等醫士到來爾,以其精通植物之學也;外務執事特格爾乃,以其明於交涉事宜也;通事帥根,以其通暹羅、安南語言也;柬人阿來克西斯凹姆,以其通柬、安兩國語言也;親密維持,則水部外委克削伯尼也。特拉巴爾脫主約束護勇;舒裴主探究地脈,查明礦產;到來爾主查考各地人畜草木氣色;特格爾乃主記載方土民風。彼其人才之盛如此,用心之勤如此;中國一以伯言目論當之,安坐以肆其訾毀而已,此所以可懼也。
十三日接丁禹生信。潘伯寅見之,謂其語語打入心坎,字字皆中窾要,稱其為人傑。其上伯相書,論台事與鄙見若合符節,禹生乃尤言之懇切。披大郤,導大窾,是真健者。
十四日上兵部及總理衙門。英翻譯梅輝立、法翻譯師克勤及總稅務司赫德均來署會談。同文館教習丁韙良見示《星軺指掌》譯本(第四十九節、五十節尤多見道之言),因相就一談,兼晤李壬叔。
十五日總理衙門陳奏瓊州口通商情形。
十八日雪。上兵部及總理衙門。見丁禹生翻譯法國探員由安南至暹羅、南掌、緬甸各國情形。所歷之河曰桑袍爾河(下南掌地名)、阿刀巴河(亦地名,登斯吞、阿刀巴兩邑之河)、當裏而巳河(省治地名),曰剛邦郎河(盎高爾各江之總彙,南有哈美爾舊跡);曰囊呼河(從新康過河);曰時根河(河源與湄南江發源地之山相對);曰囊可河(本南掌地,今屬緬甸)、囊波河、擋好河、囊冷河(以上發源東、瀾兩江間之湖瀦);曰囊麻依河、囊須河(為暹、甸〔緬〕兩國分界處);曰囊烏恩河、囊央河、囊橫囊哈支河(並在緬甸境)。
上南掌都城曰郎撥拉彭,下南掌都城曰排沙格。排沙格王尚在,而弱小不能立國。上南掌王稱郎王。其南掌地方如克線當、夢倫、克線坑、新掠潑杭,並有王及諸酋長(坑王駐紮之地曰夢遊)。克線坑東北有城曰思茅,中國邊境也。郎撥拉彭以上有三路通中國:一溯湄江而上經暹羅、緬甸兩國相爭蹂躪之地而出緬境,以通雲南;一直北循湄江右支囊呼河以通雲南;一穿東京、安南兩界中抵廣西。柬埔治本大國,為暹羅所侵。排沙格為緬甸所侵。南掌境內曰烏棒,曰斯登吞,曰克線坤(已屬緬甸),曰夢囊,曰夢央,曰夢遊(坑王駐紮之地)。
法國首相曰加拉烘,駐安南總督曰特拉格郎提愛,總辦探路大臣曰特拉格來。
有告言景廉有劾奏鄙人一摺,知其為左季高所劾,而逞志於其鄉人,以圖報復也。詣經笙相國詢之,其言極為頑悖,等諸犬吠驢鳴之無知而己。
二十日魏賡臣、謝隱莊枉過,述悉外間有聯語相誚,余初未之聞也。此等謬悠之人言,蓋早付之度外,不足以攖吾心也。
廿一日上兵部及總理衙門。威妥瑪、梅輝立、赫德並會談。威使氣焰殊甚,論及上海開修鐵路,直謂渠原可分示停止,今中國所以相處如此,因歷數現辦各案情形,且曰台灣此兩月內必有事,須小心看顧云云。諸公相與唯唯而已。與洋人交涉,不求所以自處,而安坐以聽洋人之挾持,念此為之氣短。而士大夫相與蚩蚩,橫生議論。朝無大臣,遂使群口囂然,莫有能禁遏者,所關殆非淺也。
廿七日上兵部及總理衙門。因陪經笙相國、韞卿大農至德國公使署。巴蘭德敘述安那船一案擬復一照會,其言極亢,大約言本國自行辦理,持論與威使略同。而巴使與其翻譯阿恩得立言極婉曲,意若惟恐與中國參差。而中國處理多不如法,惟鄙人能心知之而已。
廿九日上兵部及總理衙門。見《申報》,知黎召民去歲議設立倫敦洋行,已經定議。洋行名曰「宏遠」,分設香港、福州、上海三處;美國之牛約口,亦分設行棧焉。
甲乙日曆
語言
下載為PDF
監視
編輯
甲乙日曆 明 祁彪佳、王思任 撰
甲乙日曆(上)
編輯
甲申歲
正月初一日,晴霽。肅拜已,因日辰不佳,不復出。小憩,起。午後,邀方無隅於密園聚談。作書候柴蓮生、葛屺瞻、宋東璧、鄭玄子、姚玄叔。少暇,督家丁習武於淡生、竟志兩堂中。
初二日,雨。與兄弟子侄至社廟及彌陀寺謁神佛。午後,季超兄、金大來及二子至寓山。時無跡師已入關,即訪之。遇宋心源居士、方無隅,設小酌於咸暢閣。
初三日,晴。與兄弟子侄至梅里尖及彤山謁先墓。午後,出寓山,種樹於新堤,郁然成林。王雲岫、潘完寧過訪,以柯山改社廟事相聞。晚,率教師、家丁出,夜巡於堰下。得塘報,知陳臥子公祖督兵剿許賊已捷於龍潭口,擒斬甚眾。
初四日,督鄉兵操演於堰下夏履橋。徐文學五人過訪。朱叔起、季方以賀歲至,留茶;聽其談太翁昔日守蜀事。午後,鄉兵較武於宗祠。及晚,婺紳倪株山、姜端公過訪。株山居浦江,以邑破,移武林;端公守婺府城,因賊劄大營迫府,端公出請援兵,謁直指:同自武林來。詢端公,知孝順街之戰,初捷復敗;因言「賊勢頗盛,非乞師南樞及應撫、閩撫不可,非拜疏不可」。以乞師,端公募予與奕遠侄、教師五人,即夜自諸暨進軍前。留倪株山宿。
初五日,督鄉兵至沈釀堰,便與倪株山至偏門外,邀於穎長、沈二守兩公祖及余武貞、姜光揚晤;予因以備錢糧器具,再三叮嚀之。府公祖去,留諸老飯,商公疏事。錢聖沾父母出,晤於止水庵;子即與株山放舟歸。舟中草公疏,請按君左三山監軍會師。再作公啟,告急於倪鴻寶、吳震崆。晚,抵家,遣教師護株山過武林。得於公祖示以塘報,言義烏、東陽皆恢復。
初六日,吳祖洲過訪。得陳臥子公祖報,言義烏已無賊,於初二日入之;會紳民斬通賊二人,脅從皆勿問。東陽於初一日,邑民擁姚令入城收印。賊據南岩尚萬人,陳司理進兵雙林寺以迫之。予再改削公疏稿,合余武貞所擬者。又作書致吳磊齋。午後,與陶去病子猶及季超兄至寓山。方返棹,余武貞、金楚畹以公請按君至武林,便道過予;乃以公疏、公啟與閱而去。得北區塘報,知陶里有賊百餘人,未暮而劫;乃亟報於公祖。
初七日,遣仆向諸紳畫題,惟徐亮生持議不合,不肯署。至寓山,袁父母過訪。先是,姚江有文學朱思行以拳勇募兵,為同宗所首;袁與立父母杖殺之。通學以無罪殺士激變辱邑令,於公祖下邑慰撫;袁與立乃趨省訴之當事。姜端公使者來,附一塘報,知賊攻金府,適台道兵至,康參戎與蔣游戎合兵分門出戰,大勝;逐奔數十里,斬數百級。賊已窮困,乞撫。乃作字與王教師,令之隨端公立功。薄暮,同翁艾弟赴酌彤園;看梅,遇雨。得朱叔起書。作書與沈二守公祖。
初八日,雨。與內子及兩兒入城,至外父家;諸親皆集,舉五簋於遂初堂。午後,訪緝庵內兄。值沈素先,知其欲迎撫軍黃跨千公祖,乃作一函附之。泊舟長橋,邀張毅孺一晤;適姜光揚至,亦晤之。晚,宿於外父齋頭。
初九日,霽。早起,拜外父七■〈裹,失代果〉之壽。是日,傳許都已就擒。及得沈二守回札,余武貞、金楚畹至外父家相晤,知果然矣。與內子、兩兒歸;舟中作書與宋君東璧及鄭玄子。抵家,尚早,與陳長耀、馬九嘉至寓山。值趙公簡、陳天若、程爾瞻,酌於梅坡之下;有月色。
初十日,倪獻汝之仆入都,賫公疏;來別。至寓山,時驚蟄未至,忽聞迅雷;許都與同黨六十四人,於是時決於省城矣。午後,■〈土強〉頭諸友以鄉兵事來商。高友漢章從陳臥子公祖撫許賊歸,備言臥子單騎入賊巢、許賊就撫情節。是日,奴子從武林歸。因再作書與宋君東璧、鄭玄子、姚玄叔、王仰林、方柏、任玉仲直指,即令奴子前迎張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