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建議在經濟衰退來臨前五項措施
H:股神的建議五項措施及六大「黑天鵝」事件,查查。20250327W4
維基百科
經濟衰退
經濟衰退在經濟學中是指景氣循環中的經濟活動普遍放緩、商業萎縮的一個時期,通常出現於支出大幅下降時。衰退的誘因可能是金融危機、外貿摩擦,不利的市場供給或經濟泡沫破滅。經濟衰退時,總體經濟指標,如GDP、就業、投資支出、產能利用率、家庭所得、企業利潤和通膨下降,而破產、失業率上升。
網路報導
巴菲特建議在經濟衰退來臨前五項措施:
1、保持資金靈活性和流動性
「手邊保留足夠現金」。
2、將資金投入穩健公司。
3、堅持正常投資計畫
4、避免將所有資金投入無成長資產
5、保持長遠的眼光
經濟衰退的持續期間
1930年代的大蕭條、
1970和1980年代初期的經濟衰退和通膨飆升、
2007年至2009年的經濟大衰退,
本世紀初的新冠疫情爆發後。
巴菲特嘉言:
不要投資於您不了解的事物。
股市是一場沒有叫停的遊戲。不必全力以赴——但應等待機會。
華爾街是靠不斷交易來賺錢,你則是靠不動如山來賺錢。
「重要的是知道你知道些甚麼,和知道你不知道些甚麼。」
股票市場是把錢從不耐煩的人轉移到有耐心的人的工具。
多閱讀和多思考。巴菲特大部分時間(80%)都花在閱讀和思考上。
「思考投資的最佳方法,就是在房間獨處並進行思考。如果那不起了作用,那麼其他甚麼的也不會有用。」
投資最重要的是認清你知道什麼,並學習你不知道的事物。
如果你不願意持有一隻股票超過10年,那就連擁有它10分鐘都不要考慮。
如果找不到睡覺時賺錢的方法,你就會一直工作到死。
時間是優秀公司的朋友,卻是平庸公司的敵人
網路資料:
全球12位智庫學者,不預設題目,預言肺炎影響後的世界面貌。《遠見雜誌》的精要摘錄。
1. 開放、繁榮以及自由度都倒退
2. 全球化的末日
3. 更加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化
4. 民主國家打破限制
5. 利潤變少了,穩定度變高了
6. 新冠疫情也可能帶來正面效益
7. 美國權力需要更新戰略
8. 新冠疫情的歷史將由贏家來定義
9. 全球資本主義走入劇烈變動的新階段
10. 失敗國家變得更多
11. 新冠領導力隨堂考,美國被當了
12. 在每個國家,我們都看到了人的精神展現出力量
維基百科
經濟大蕭條(英語:Great Depression),又稱經濟大危機、經濟大恐慌,是指1929年—1933年之間全球經濟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經濟大蕭條是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1]
多蘿西·蘭格的《移民母親》照片,描繪出在加利福尼亞州尼波莫經濟大蕭條時期的貧困採豆人:佛羅倫薩·歐文斯·湯普森(Florence Owens Thompson)一位有七個孩子的母親,她當時32歲。1936年3月攝。1910-1960年間的美國失業率,藍色標示部分為經濟大蕭條時期
經濟大蕭條的開始時間,依各國而異,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2]經濟大蕭條從美國開始,1929年10月24日股市下跌,至10月29日終釀成1929年華爾街股災,席捲全世界。經濟大蕭條對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帶來毀滅打擊,人均所得、稅收、盈利、價格全面下挫,國際貿易銳減50%,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有些國家甚至達到33%。[3]1929年至1932年間,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下跌了約15%;相比之下,2008年至2009年的經濟大衰退期間,全球GDP跌幅不到1%。[4]
全球各大主要城市都遭到重創,特別是依賴重工業的地區,許多國家無法進行建築工程,農產品價格亦急跌約60%。[5][6][7]由於沒有可替代的工種,第一產業中的經濟作物、採礦、伐木等部門受到最為沉重的打擊。[8]
部分經濟體在3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但大多數國家要等到二戰結束後,經濟才得以復甦。[9]與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一樣,不同經濟學派對經濟大蕭條的原因解釋迥然不同。整體而言,「市場派」學者認為,政府的錯誤管制將正常的經濟衰退,擴大為經濟大蕭條,「政府派」學者認為經濟大蕭條顯示資本主義市場的缺陷,呼籲更多政府管制和干預。
經濟歷史學家常將「經濟大蕭條」的開始,定在1929年10月29日,這天美國股市大幅下跌,史稱黑色星期二;[10]不過亦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股市下跌只是一個現象,並非單純的導火線。
1970和1980年代初期的經濟衰退和通膨飆升
1973年石油危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禁運最初針對的國家是加拿大、日本、荷蘭、英國和美國,後來又擴展到葡萄牙、羅德西亞和南非。第一次石油危機直至1974年3月結束。 2. 使第一次石油危機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1970年-1.8美元/桶、1974年-10美元/桶、1979年-20美元/桶;10年間每桶原油漲幅達1,110%(約10倍多)。 三. 長期的通膨引發大眾通脹的預期心理 1978年~ 工人和企業開始對於通貨膨脹有普遍的預期心理,使菲利浦曲線逐漸向上移,造成了通膨上升、失業率也同時上升(註.1);薪酬談判中會考慮通膨傷害,令薪資上升、企業成本加速上升,最終使穩定和負斜率的菲利浦曲線就不存在,停滯的企業開始降低投資、降低雇員,最後引發惡性通膨也就是[停滯性通脹]。
2007年至2009年的經濟大衰退
維基百科
經濟大衰退(英語:Great Recession)是一場被2007年8月9日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自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抵押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連鎖效果的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開始蔓延至其他經濟領域。[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定這是自經濟大蕭條(1929年—1933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通常它也被認為是有史以來第二嚴重的衰退。[2][3]但是,世界各地對危機的感受並不相同。儘管世界上大多數已開發經濟體(尤其是北美、南美和歐洲)陷入了絕對衰退,但許多較新興經濟體所受的衝擊要小得多,特別是中國、印度和波蘭,其經濟在此期間大幅增長。
2009年各國GDP實際成長率地圖,其中呈現褐色的國家/地區陷入了經濟衰退
此條目的主題是2000年代後期至2010年代前期的環球經濟大衰退。關於1920年代後期至1930年代的經濟危機,請見「經濟大蕭條」。
目次
用語
編輯
道瓊工業指數一度無量下跌
「經濟衰退」(recession)有兩個義項:一種是指「一段經濟活動的低谷」,[4]和持續的困難;另一種是經濟學上更精確的操作定義,指景氣循環中的收縮期,經歷了連續兩個季度的GDP負增長。如果以經濟學上的定義,經濟衰退在美國2009年就已經結束。[5][6][7][8][9][10][11][12]
羅伯特·庫特納認為:「『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用詞不當。我們應該停止使用。經濟衰退是商業周期中的低谷,可以自我糾正,或者可以通過適度的財政或貨幣刺激很快得到解決。由於通縮持續陷阱,將這十年停滯的經濟稱為『小蕭條』(The Lesser Depression)或『大通縮』(The Great Deflation)會更準確。」
本世紀初的新冠疫情爆發後
討論新冠疫情給我們熟知的生活帶來何種破壞的文章所說,「人們很想知道生活什麼時候會恢復到往常一樣,但事實是回不去了,至少不會恢復到舊有的生活常態。但我們可以實現一種新的常態,儘管這個美麗新世界根本上已與以往有所不同。」
博客來介紹:
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全面解讀新冠病毒衝擊下的全球經濟脈動與因應策略
Coronomics: After the corona shock - a fresh start from the crisis
作者丹尼爾.施德特
原文作者Daniel Stelter
譯者陳雅馨,葉咨佑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0/31
內容簡介
疫情之後,全球如何重開機?
>>第一本剖析疫情經濟趨勢的重磅之作<<
「只有做好準備,我們才能防止更大的破壞
──這是為了台灣和台灣經濟,最終也是為了歐洲。
無論我們喜不喜歡,新冠經濟都將到來。」──丹尼爾.施德特Daniel Stelter,台灣版作者序
★前波士頓諮詢公司BCG企業顧問、getAbstract國際圖書獎得主、《二十一世紀債務論》作者新作
★邀請台大經濟系李顯峰教授,結合台灣經濟現況撰寫本書導讀
2019年底,
一隻黑天鵝「新冠病毒(COVID-19)」使全球癱瘓,
不僅引發1930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也暴露各國的潛在問題。
這場危機的影響將持續多久?未來局勢會如何變化?
我們是否能重建經濟體質,甚至比以往更加強壯?
《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以總體經濟視角切入,搭配圖表數據,全面分析新冠病毒帶來的經濟衝擊及其因應策略。從疫情爆發前的國際經濟情勢著手,點出長期低經濟成長率、勞動力下降、低通貨膨脹率、政府債臺高築、金融市場投機風氣盛行等各國的長期問題,並進一步提出針對這次疫情的具體應對之道,包括:提高經濟成長率與企業效能、修復政策與市場的不健康因子、重整金融體系,並減少過多的債務等。
本書論述對象以歐洲(歐盟和歐元區)經濟為主體,旁徵博引豐碩的數據資料、事件與學理,同時也對比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等各國的經濟現象和政策措施。全書篇幅精簡,涵蓋範圍卻廣及政治、經濟等各層面,適合長期關注最新國際經濟動向與金融趨勢的人,特別是政策制定者、企業主、投資人和財經研究員。
◤COVID-19是危機也是轉機
新冠經濟──未來10年的經濟趨力
➣ 各國央行越來越活躍
➣ 國家逐漸擺脫全球化
➣ 通貨膨脹有可能會回來
➣ 網路交易、線上購物的巨幅成長
➣ 線上會議、居家辦公取代原先的工作模式
➣ 數位轉型、人工智慧浪潮越來越大
身在後疫情時代,許多新的經濟型態已經或即將於未來10年陸續出現。作者認為,新冠疫情雖然造成嚴重的經濟災難,卻也讓我們進入全新的經濟與金融階段,他稱之為「新冠經濟(Coronomics)」──這個詞由「冠狀病毒(Corona)」和「經濟(economics)」組合而成。新冠經濟同時也代表「財政與貨幣政策協調」的新時代誕生。政府身為危機中的要角,必須不斷思考:
‧危機期間的債務如何處理?致力於更高的經濟成長、課徵富人稅或設法提高通貨膨脹率有用嗎?
‧疫情趨緩,當人們能自由生產與消費時,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如果爆發下一次危機,要怎樣維持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穩定,不致使其瀕臨崩潰?
只有密切關注世界局勢,做出正確的判斷以超前部署,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在變局中擁有強大適應力。
◤適應新規則的人是贏家
企業如何站穩腳跟,布局未來?
比起金融市場的衝擊,新冠肺炎作為強大的「外生性衝擊」,對許多企業的打擊相當徹底,貨品與服務的供給需求數量出現顯著變化,影響所及從國內需求到世界貿易,甚至改變產業的生產、交易及分配型態。
對企業而言,「降低成本、增加銷量」此原則始終有效,但新冠疫情的出現,使某些原則已不再適用。因此本書特別以專章探討危機中有關企業經營的15個思考方向,提供企業主或經理人當作參考依據,例如:
▲為不同情境設想不同計畫
企業可模擬不同的危機情境,以及觀察不同情境下,銷售和成本結構會如何反映,如未來會呈現V形、U形、W形或L形走向?不同情境對銷售、成本和現金流意味著什麼?是否有些業務會因此受創甚深?能做什麼加以改善?
▲善用政府援助,提升競爭力
企業應好好運用政府補助以投資未來。由於各國政府針對新冠疫情的紓困措施較以往更具規模且更加廣泛,甚至改變了市場規則,因此重要的是把資金運用投資在有潛力的項目上,包括數位轉型、改變商業模式,以重獲競爭優勢。
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企業能否在後疫情時代勝出,取決於在變局中如何迅速調整自身、找到新商機並從中獲益。
目錄
【推薦序】新冠經濟學:見證貨幣政策的極限,預言國家債務之終局(吳啓禎)
【導讀】這次疫情的衝擊真的不一樣,世界也將變得不一樣(李顯峰)
前言
第1章/新冠病毒打擊了原本疲軟的經濟
•疫情前,經濟未恢復到金融危機前應有的成長
•全球生產力的持續下滑
•激進的貨幣政策
•債務、債務、債務!
•資產價格的顯著上漲
•所得不均現象的加劇
•黯淡的前景
第2章/脆弱的金融體系
‧信用投機
‧三個層級的槓桿操作
‧安全的幻覺
‧新冠病毒終結了好日子
‧嘗試借鑑費雪智慧的央行
第3章/新冠病毒帶來的終極震撼
‧新冠病毒如何影響經濟
‧一場前所未見的經濟衰退
‧我們都欠債
‧營業與財務槓桿
第4章/人為的經濟昏迷
‧體系變革真的是無可避免的結果嗎?
‧一場人為的經濟昏迷可能會是解決辦法
‧對於收入損失的補償
‧有效且有效率的「心靈昏迷」
第5章/已經關閉的必須重新啟動
‧關於未來的3個劇本
‧一個預測模型及其邏輯
‧成本與收入
‧保留一點力氣從昏迷中甦醒
第6章/歐元區:高風險患者
‧孤立無援的義大利
‧危機前的歐盟和歐元已經疲弱不振
‧為何歐元行不通?
‧為何歐盟行不通?
‧解答:一個更好的歐盟
‧吃錯藥的「歐元病人」
‧我們必須團結
‧一切照舊是不行的
第7章/誰該付帳?
‧錢從哪裡來?
‧經濟成長不是解決辦法
‧撙節政策不會對所有國家都有效
‧富人稅是個務實的選項嗎?
‧通貨膨脹作為解決方案
‧沒有簡單的解決之道
第8章/財政的終局階段
‧以借貸維生
‧各國可能邁向「日本光景」
‧各國央行正陷入困境中
‧激進的想法
‧新冠病毒使極端措施成為可能
‧還有別的選擇嗎?
‧通貨膨脹將捲土重來
‧我們所面臨的新時代
第9章/新冠經濟學
‧解決債務負擔
‧可能的團結互助方式
‧經濟振興方案
‧重啟經濟
‧強化成長動力
第10章/企業如何生存與勝出?
‧企業適應新經濟的15個策略
‧新冠病毒即將終結
第11章/新冠病毒是變革的催化劑
‧病毒、戰爭與未來趨勢
‧亞洲的崛起
‧聖誕節之前,一切會結束嗎?
收回
序
【推薦序】
新冠經濟學:見證貨幣政策的極限,預言國家債務之終局
──吳啓禎/經民連智庫經濟組召集人
「回不去了!」活躍在歐洲商業諮詢顧問領域的德國經濟學博士施德特(Daniel Stelter),藉由此書想要傳達這個清楚訊息。透過「新冠經濟學」(Coronomics)的新詞彙,他主張全球經濟邏輯,已經因為COVID-19而徹底改變。
這無非是個非常大膽的預言,但並非缺乏根據。其論證核心,是各國政府為紓困而撒下的資金,無論是速度抑或是數量,均為前所未見。然而重點在於,這是一項積習已久的作為。施德特指出,從1987年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崩跌以來至今,西方各國一直習慣仰賴中央銀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以大量買入有價證券的方式,一方面防止企業與銀行大規模倒閉,同時將貨幣強力輸送到銀行體系,壓低資金利率,刺激銀行貸款給民間部門的動力與意願,以減緩對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力量。這項模式的最大問題,在於央行每次的救市行動,都是讓貨幣變得更為廉價,而危機過後,卻總是放棄將利率調高到原來水準,以致長期利率趨勢持續下探。全球經濟在接連遭遇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2010年歐債危機之後,到了2019年底(在COVID-19發威之前),歐洲幾個主要國家如德國、法國,已經進入負利率狀態。「過去五千年來,名目利率從未處於如此低檔」,施德特如是驚嘆。
這令我想起最近曾在某一嚴肅場合,親耳聽聞國內一位銀行學教授與央行高層官員的對話。大意是說,教科書學理被徹底顛覆了,今後在課堂上教學生不知從何教起。
某種層面上,這些晚近發展標誌了貨幣學派的徹底勝利,但同時也為貨幣學派寫下墓誌銘。此話怎說?西方經濟學界從1970年代起所進行的典範移轉,凱因斯主義逐漸退潮,主張政府職能應侷限在控制貨幣數量的貨幣學派開始主導經濟政策思維,並且催生出更廣泛的新自由主義,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官方意識形態。在經濟治理的實務上,中央銀行操控貨幣數量的方法,變成優先於能夠創造實質有效需求的財政政策,為什麼?除了70年代「滯脹」現象的歸因之外,一方面,央行具有獨立超然的形象,擁有超越政黨政治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貨幣手段被認為比較「中性」,不會干預實體市場運作。當然,這些立論存在不少迷思成分,但確實為央行行動提供了相對暢行無阻的正當性。
在台灣,這些論述的倒影處處可見。比如2016年政黨輪替後隔年,新政府提出規模八年八千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當時的批判與疑慮的聲音之一,就是懷疑政府是否意圖為兩年後地方選舉進行買樁布局。另外一種杯葛則著眼於舉債的程序正義問題。對比之下,央行的匯率、利率政策,鮮少受到批評、監督與制約,具有行政成本低、施政效率高的絕大優勢。
然而,雙率對經濟活動所能產生的影響範圍與深度,可能遠遠超過財政手段,本書的宏旨亦即在此。作者施德特認為,壓低利率的救市政策雖然意圖刺激消費投資,但主要效果卻變成鼓勵信用投機與槓桿操作,例如「只要股息收益率高於銀行利率,承擔更多債務就會帶來回報。」因此相較於不受銀行青睞的一般大眾,有能力借到錢的一方,具有壓倒性優勢,而且其投機行為,受到相當程度的保障,因為只要一發生系統性危機,政府/央行就會出手相救。
本書因而推論,央行長期的「不對稱金融操作」,已經衍生出「不對稱的財富分配效果」,以此來解釋全球化時代各國內部貧富不均惡化的現象。央行不斷購債與壓低利率的結果,導致絕大部分資金流向房地產與股票市場,大大膨脹資產價格,形塑兩種類型的大贏家:擁有龐大資產者,以及積極槓桿操作的投機者。另一個更大問題是,資產價格上漲與金融投機操作,無助於提升生產力(後者需要的至少是對科技研發與人力教育的長期投資),這會使得希冀藉由經濟成長來削減國家龐大債務的選項落空。同時,當銀行放款高度集中於房地產貸款時,伴隨而來的是利率調整的僵固性,因為提高利率會引發拋售潮,造成銀行債信問題。
除貨幣面之外,COVID-19上場前的背幕還有全球政經板塊的激烈碰撞,也就是近年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霸權之爭,雙方由貿易戰延燒到科技戰,首當其衝的台灣自是不陌生。美國政府除要求其他民主國家表態支持,更逼迫供應鏈廠商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在這個「去全球化」的新變局下,還潛藏著其他不利的社會心理因素。多數國家面臨人口結構變遷(高齡化、少子化);新科技,例如日益普遍的機器人,帶來大量人類工作可能被快速取代的陰影。這些趨勢結構,讓社會消費支出行為趨向保守。
在宛如四面楚歌的情境下,COVID-19躍上人類舞台。由於有效防疫需要大規模的封鎖與隔離,讓多數經濟活動被迫暫停,使得股市崩跌的速度,超越過去所有重大危機。然而政府的主要紓困手段,還是侷限在「直升機撒錢」法,各國政府債務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對作者施德特身處的歐盟/歐元區來說,龐大紓困金的籌措與還債分擔,嚴重考驗了歐盟內部能否持續團結合作。或許最諷刺的,不是各國為防疫而自顧不暇的舉措戳穿了歐洲整合的幻覺。而是,歐盟各國間的制度文化與科技經濟實力尚存在偌大差異,這些差異使得歐元本質上為一過度激進的經濟整合型態,前途註定坎坷。如果當初倡議歐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抗衡美國,那麼如施德特所指出:「歐元今天在全世界貨幣儲備中所佔的份額,僅與德國馬克廢除前所佔的份額相當。」顯然目標未能達成,然而所有將貨幣主權讓渡給歐元的國家,都喪失了調節國內經濟的重要工具。
其實「負面性經濟整合」不止存在歐盟內部,經濟全球化的迷思已在世界各地造成社會裂痕與地球生態危機。COVID-19的登場,為我們帶來省思與修補的契機。「經濟危機死不了人」,但是防疫如戰爭,考驗各國維繫國民生命的各種後勤準備,尤其是醫療資源設施與糧食安全,無疑地會加速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最終,各國政府不斷膨脹而又無力償還的債務,會如何收場?從貨幣政策擺盪到財政政策,尤其是為因應地球暖化而訴求「綠色新政」,能否是希望之所繫?本書帶領我們共同思考與探索。
收回
六大「黑天鵝」事件。
一、 科技業的AI和資料中心投資可能消退
二、禽流感威脅全球糧食供應,甚至可能演變成另一場大流行病
三、私人信貸市場的風險可能衝擊銀行業
四、美國商業不動產(CRE)市場的風險
五、美國聯邦赤字激增,可能衝擊美元地位
六、關稅政策導致經濟衰退
維基百科
黑天鵝理論(英語:Black swan theory)是指極不可能發生,實際上卻又發生的事件。主要具有三大特性,滿足前兩點者即可稱為黑天鵝事件(英語:theory of black swan events):
這個事件是個離群值,因為它出現在一般的期望範圍之外,過去的經驗讓人不相信其出現的可能。
它會帶來極大的衝擊。
儘管事件處於離群值,一旦發生,人會因為天性使然而作出某種解釋,讓這事件成為可解釋或可預測。
澳洲的黑天鵝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在他的2001年書籍《隨機騙局》中討論了黑天鵝事件,而該書涉及金融事件。他在2007年出版的書籍《黑天鵝效應》中將這個隱喻擴展到金融市場以外的事件。
目次
典故
編輯
在18世紀歐洲人發現澳洲之前,由於他們所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在當時歐洲人眼中,天鵝只有白色的品種。直到歐洲人發現了澳洲,看到當地的黑天鵝後,人們認識天鵝的視野才打開,只需一個黑天鵝的觀察結果就能使從無數次對白天鵝的觀察中歸納推理出的一般結論失效,引起了人們對認知的反思-以往認為對的不等於以後總是對的。「黑天鵝」隱喻那些意外事件:它們極為罕見,在通常的預期之外,在發生前,沒有任何前例可以證明,但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極端的影響。
特性
編輯
較高頻率
編輯
罕見和不可能的事件出現的次數比人想得還要多。人的想法通常受限於其所見、所知,和設想來假設。但是,實際的情況比人認知的更複雜、更不可預知。此外,當「遊戲規則」本身變更時,一般情況的相關假設是相關性低的不正常情況。
這是一種肥尾現象,也就是統計學的常態分布圖形中兩端出現機率較低的扁平尾部,在現實社會中出現的機率其實比較高,實際圖形的兩端尾部比標準常態分配圖形中來的厚。
重大影響
編輯
極端事件發生時影響很大,例如911事件。雷曼金融事件,網際網路及其各項的影響,超乎預期,並有顯著的影響的發展。極端事件的影響將更高,因為它們是意外。
有限的人類知識
編輯
為什麼人們往往忽略罕見的事件? 部分由於人類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知的—突發事件的影響遠超出人們所能想像的程度。塔雷伯認為,所謂「我們知道」,在許多情況下都是幻覺—人類傾向於認為自己知道,卻缺乏一個穩固的基礎。而「我們並不知道」這說法源遠流長,至少從蘇格拉底時代已有。
同樣地,對於那些認為某人創造的著名的科學成果,塔雷伯則認為,科學並不是把世界變得虛擬,只是「發現」一些都是已知的事實。
並非所有專家都名副其實
編輯
塔雷伯也質疑專家的權威。科學後面的「真實」只限特定地區或特定方法。在許多地區擁有一個學位與展現科學家的自我並非等價意義。事實上,權威是可以扼殺實證經驗的,那麼多次已被證明有一個健全的基礎的準確性。
敘事謬誤
編輯
參見:因果謬誤
另一個問題是敘事謬誤(Narrative fallacy),它是指我們傾向於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或證實一個結論而構建一個圍繞此事的故事以及添加相關的證據材料,但當有人開始相信這則故事,是可以真實存在之時,他們就有可能犯錯了。「先射箭再畫靶」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參考文獻